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阐明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光彩指明了实践路径。
从西南深山的民族村寨,到内蒙古草原的民间文艺、青藏高原的传统手工艺,习近平总书记每到民族地区考察,对民族文化保护总是看得细、问得实,谆谆嘱托中寄予殷切期望。在内蒙古,他强调,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在云南洱海边,总书记走进白族传统民居,称赞这里“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4年前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就点赞了苗绣,指出“要把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历史上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缔造璀璨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我国有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其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有15项,占1/3多,侗族大歌就位列其中,还有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流传于西北的民歌花儿,蒙古族人创造的杰出艺术呼麦歌唱等。这些熠熠闪光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丰富多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注脚。
侗族大歌百转千回,鼓楼儒韵历久弥新。此次贵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侗寨考察了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蜡染工艺后说:“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古朴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时尚则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好民族文化,保护特色,留住根本。不仅要保护好有形的特色村寨、传统村落,也要传承好非遗技艺,巩固系统性保护成果。在多达千余项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55个少数民族项目有近一半,既有被誉为土家族“活化石”的土家族织锦技艺、古老建筑工艺苗寨吊脚楼等民间技艺,也有三大民间史诗之一的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反映哈萨克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等民间文艺。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项目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重获新生。
另一方面,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创新中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以创新性改造。侗族大歌在电影《哪吒2》配乐中惊艳亮相,传承千年的天籁之音飞出大山,唱响世界;古老苗绣的创新演绎登上巴黎时装周,非遗匠人闪耀世界舞台……这些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形式、先进工艺等进行深度融合的方式,不仅创新了民族特色文化的表达形式,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广阔大地上的文化瑰宝,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要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相互融通的桥梁,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让民族文化既古老又时尚,不断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