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我国食物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得到了大幅改善。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膳食营养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膳食纤维摄入下降问题当前较为突出。因此,加大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供给消费,提升居民膳食纤维摄入尤为迫切和必要。
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胆固醇、平稳血糖、增加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控制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作用,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主要包括全谷物、杂粮、豆类、蔬菜、水果、薯类等植物性食物。近年来,伴随谷类食物下降、肉蛋类等动物性食物上升的消费趋势,居民膳食纤维摄入呈现下降趋势。为促进居民身体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膳食纤维摄入量为每日25~30克。最新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监测结果表明,当前人均每日摄入量仅为10.8克,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建议的每天摄入不少于25克的要求。由此导致居民一些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高发。如何提升膳食纤维摄入,已成为当前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需要解决的一个膳食问题。
全谷物摄入下降、谷物加工过于精细,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增加全谷物食物的供给至关重要。在全谷物消费方面,消费者并未做到“知行合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我国居民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2010年至2020年间,全谷物的摄入量显著少于推荐摄入量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建国初期,我国食用的米和面是“九二米”“八一粉”,即大米和小麦在加工过程中,稻谷出米率是92%,小麦磨成面粉,出粉率在8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愈加追求精白米面带来的好口感,而忽略了营养和健康。稻谷出米率降至64%左右,小麦出粉率降至75%左右。粮食加工过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乡居民主食消费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以稻米为例,大多数消费者青睐精制的白米,即不含糠层的大米胚乳,糠层中存在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加工中被除去,造成了大量的营养损失和浪费。大力发展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新型营养健康食物,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推行全谷物加工和小麦麸皮加工,以及制作全麦面包的全麦粉,加大全谷物速食粥等不同质构营养化主食产品研发,发展口感适宜且易消化的主食产品,有助于保障膳食纤维食物的有效供给。
粗杂粮消费率及摄入量较低也限制了居民膳食纤维的摄入。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表明,成年人每日粗杂粮的摄入量为14克左右,达到50克的人群比例不足15%,并且种类较为单一。同时,我国成年人膳食中粗杂粮占粮谷类摄入量的3.3%至5.6%,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20%至25%的水平。2016年,我国男、女性居民每日全谷物和杂豆摄入量分别为13.9克和14.6克。因地制宜发展燕麦、荞麦、青稞等杂粮生产,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鼓励在杂粮种植区域出台地区政策,促进杂粮生产,深挖我国杂粮种植潜力,充分利用西北高山及南方冬闲田等土地增加燕麦、荞麦、青稞等杂粮种植,有助于提升其种植产量,开拓杂粮增产新渠道。杂粮的传统消费以原粮直接消费为主,仅有少量用来加工,且附加值不高、食用便利性不强。因此,促进杂粮加工业发展,有效提升杂粮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政策支持,推进杂粮等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着力推行分级加工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继续深入杂粮初加工技术装备及综合利用研究、杂粮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深入研发杂粮细作,开发美味杂粮制品、低血糖指数食品以及不同质构营养化主食产品,有助于延长产业链,优化主食产品结构,促进膳食纤维食物消费。
蔬菜、水果摄入偏低也是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水果摄入量为每天200~350克、蔬菜摄入量为每天300~500克。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表明,我国成年居民每日蔬菜的平均摄入量为269.4克,每日水果的平均摄入量为40.7克,每日的蔬菜水果摄入总量为310.1克。在为期3天的调查中,蔬菜摄入量达到我国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城市和农村分别为22%至26%和14%至19%;水果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更低,分别仅为2%至5%和1%至2%;城市、农村居民蔬菜、水果摄入总量达到400克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4%至28%、13%至23%。为应对这一问题,要稳定发展蔬菜、水果生产,大力发展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蔬菜、水果等作物,建设优势特色蔬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优势特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开发优质、特色、高端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此外,作为果蔬消费大国,我国每年有许多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副产物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在已有的膳食纤维改性研究基础上,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及对高效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研究,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为目标,探求更为绿色高效的改性方法,通过合理改性及提升膳食纤维的感官品质和功能品质,提升膳食纤维的利用率,促进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从而更好满足人们对膳食纤维的需求。
此外,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加工的主食产品存在硬度增加、咀嚼性下降、组织紧密且易碎断、掉渣等难题。因此,有必要扩大马铃薯主食化规模,推进优薯工程,开发高品质薯类主食专用粉和薯渣高纤营养粉。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马铃薯主食专用薯泥、薯浆等原料加工技术与装备,通过对发酵、质构、制品水分迁移等特性的分析和探讨,确保马铃薯主食产品天然风味和口感,保证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口感和品质,从而扩大马铃薯主食产品、地域特色产品和休闲食品消费。
通过原料生产、副产品加工提取和在食品中科学添加等多种方式增加膳食纤维原料供给,能够保障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研发和消费。推动菊苣、菊芋、魔芋、板栗、黄精等膳食纤维产品全产业链实施标准化,充分利用玉米、小麦、大豆、甜菜、果品等加工副产物提取膳食纤维原料。加大对竹笋、茭白、海藻、柿、鲜枣等富含粗纤维食物生产和营养健康食品开发,通过定向设计和制备,科学添加膳食纤维,开发口味独特的营养健康食品,从而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特色食物的供给。
近年来,含膳食纤维类食品开发迅速发展,包括面制品、乳制品以及肉制品等生产中的应用。膳食纤维作为功能性成分添加到肉制品中,可有效改善肉制品的品质,降低其能量密度。在焙烤食品中加入膳食纤维,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同时还能改善食品本身的口感。在饮料中添加水溶性膳食纤维,能增强饱腹感,减少对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在乳制品中加入膳食纤维,可同时满足对动物性营养成分和膳食纤维等植物性营养成分的需求,改善乳品的口感。在婴儿食品中添加膳食纤维,可帮助婴儿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态,提高婴儿免疫力,同时可以提高其他营养素的利用率和促进对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通过实施膳食纤维食物开发等系列任务,丰富膳食纤维食物及原材料生产供给,研发出系列可满足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需求的相关食品,加大对膳食纤维食物选择宣传普及,逐步提升居民膳食纤维摄入水平,到2035年促使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比例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