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第6版 农资农机返回
产业观察

浙江新昌县

茶机产业集群强势崛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文/图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28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文/图

  

  在浙江恒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工制作炒茶机。

  阳春三月,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东茗乡金山村的大爿西坡露营基地,一场新茶开采仪式如期举行,仿佛掀开了盖碗,让一股春天的味道扑面而来。被称为“中国名茶之乡”的新昌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该县茶产业从业人员达18万人,占总人口的42%,茶叶收入更是占到农民年收入的1/3以上。

  茶对于新昌的富民效应不言而喻。“大佛龙井”闻名天下,与其相生相伴的茶机产业集群也正在新昌强势崛起。记者发现,经过多年发展,该县已形成涵盖茶产业全产业链的智能装备体系,制造的扁形茶炒制机占到全国这一细分领域的七成。可以说,这些装备的输出,为扁形茶的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产茶季,可谓与时间赛跑。入春后在新昌,茶山这头采摘忙,茶机企业出货忙。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中,利用现代化的茶机装备实现节本增效乃是应有之义。“名茶之乡”何以崛起茶机产业集群?当前,茶机行业又有哪些新趋势?近日,记者深入新昌探寻。

扁形茶炒制机“江湖”看新昌

  新昌县城里头有个龙井茶博物馆,也叫“寻茶记生活馆”。相比茶器茶样,参观者常会被一个庞然大物所吸引。其来头不小,据称是我国首台扁形茶炒制机,发明人名为丁岁放,新昌县回山镇柘前村村民。21年前,他欣喜若狂地拿到了一纸专利证书,名称栏写着“名茶炒制机”。

  简单五个字,却对新昌有着非凡意义。20世纪90年代,该县名茶初具规模,可品牌混乱、产业低小散,发展一度陷入瓶颈。1994年,新昌成立全国首个茶产业行业协会,并在一年后确定以扁形茶为主导茶类,授权县名茶协会整合茶叶品牌,统一打响“大佛龙井”名气,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扁形茶以形著称,且风味独特。细数加工过程,大抵可分为摊晾、青锅、回潮、辉锅等几个主要步骤,关键在于反复压扁。制茶过程中,火候大小、用力轻重、时间长短皆有乾坤。每到产茶季,白天采、晚上炒,茶农们几乎都需连轴转,很是辛苦。丁岁放并不会炒茶,但作为小有名气的木匠,见此情景,下定决心要发明个机器代替手工。

  很快,丁岁放付诸实践,为观察炒制手法,拿着本子四处跑,掐着手表算时间。从炒锅到炒板,再到如何供热、怎么解决动力源,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半年后,机子“呱呱坠地”,顿时引起轰动。尽管很多年过去,扁形茶炒制机不知进化了多少代,但基本原理依旧未改。如今,年近耄耋的丁岁放是新昌县均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均一机械”)的名誉董事,儿子丁恩阳继承衣钵,担任公司首席自动茶机总工程师。

  在均一机械创始人袁均富看来,丁岁放老爷子就是一笔精神财富。眼下,该公司手握40多项国家专利,参与起草了扁形茶自动化加工成套设备“浙江制造”团队标准,并且还研发出独家仿生精准抹油系统,复刻非遗制茶大师手法,力争让机械制茶达到传统工艺品质标准。

  炒茶机的面世,为新昌茶机行业打开新天地。经过市场洗礼,新昌的茶机企业数量也从最高峰的200多家,沉淀到现在的十几家。如今,体量最大的当数浙江恒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峰科技”),总经理求利东子承父业,去年交付了9000多台炒茶机,以及200多组生产线。记者来访时,公司正值最忙节点,要兼顾生产、发货和维修,但一切井然有序。

  求利东坦言,扁形茶炒制机行业“内卷”,导致利润越来越薄,而要立于不败之地,核心在于提高质量、做好服务,紧跟行业需求精益求精。正是有均一机械、恒峰科技等一批“领头羊”,彼此间有竞有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才成就了新昌约3亿元的茶机年产值。但毕竟茶机属于细分行业,需求有限,“天花板”即在眼前。暗流涌动中,记者却发现,前方又分明闪烁着几缕亮光。

聚焦“小而精”,闯出新赛道

  尽管从成立至今,恒峰科技就一直专注于扁形茶加工设备,可将加工设备细分,又涵盖了扁茶机、辉锅机、理条机、吹片机、摊青机等。近几年,行业内日益流行集茶叶摊青、杀青、理条、上料、炒制、辉锅及筛选于一体的全自动生产线。最便宜的一台机子数千元即可买到,最贵的专属定制生产线甚至能卖到上千万元,每条线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要求,这让许多茶机老板感到难以决策。

  与同行不同,浙江唐诗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志东半路出家,早些年主攻拖拉机,深耕东北三省水田,五年前转战适用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他的目光很聚焦——专做一款掘耕机。陈志东发现,茶山上很缺可用好用的中耕机。当前,茶农多用国产微耕机勉强替代,但它们只能进行浅表层翻耕,上下坡时容易重心偏移,实际使用时很费力。而国外进口的中耕机不说价格高,单是我国茶园的土壤和地形就很难适应。

  2021年,浙江启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由新昌县农业农村局主导的“茶园履带式掘耕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被提上日程。研发中,浙江省农科院负责刀具结构、掘耕轨迹规划、变速箱改进优化等,中国大佛龙井研究院领衔机艺融合等,具体样机制造、试验和产品熟化则交由陈志东,政产学研用高度协同,项目进程显著加快。

  今年,这款名为“茶园王”的履带式掘耕机基本定型,进入量产熟化阶段。通过改进齿耕刀具、变速箱、底盘等部件,并结合掘耕轨迹规划技术、北斗精准化定位等,该机器可适用于不同省份的山区丘陵茶园,一天一机可作业80亩,而且施肥、除草、松土三合一,省力更省心。未及大面积推广,上半年已订出六七百台,陈志东信心满怀地预测,仅该单品,未来就能有4000多万元产值。

  “聚焦聚焦再聚焦”是陈志东的深切体会,也成为了袁均富调整策略的方向。这几年,他敏锐地察觉到,新茶饮异军突起后,市场对于大设备的需求在急剧增长。“小茶机的市场容量很有限,空间利用率、能耗、品质稳定性等日渐无法满足食品级的新茶饮加工需求。人无我有,这就是新赛道。接下来,我们将慢慢减少门类,锁定新茶饮,开辟发展新空间。”袁均富说。

科技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行业变革中,不甘常规、敢于创新的“搅局者”常常至关重要。亦如行业规律,新昌茶机界也有着自己的“沉浮录”,落后企业在消失,新生代在崛起,同时还有跨界而来的“大咖”。过去,惯用的茶叶生产线多采取单机并联,按照工序流程将设备物理连贯。浙江陀曼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陀曼集团”)带来的全新方案则是,按照工业化标准全流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连续生产。

  陀曼集团在高端数控机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积累了大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经验,两年前踏入茶机领域,剑指高端龙井茶与新茶饮中的原料茶。集团副总裁王军主导项目研发,谈及单机并联与智能生产线的最大区别,他表示,智能生产线更似“化学反应”,核心在于大数据。

  “整条生产线有几十个传感器,融合了由众多‘炒茶大师’的经验转化而来的数据,同时又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数据。未来,面对不同的天气、温湿度,不同的原叶品种、采摘时间、老嫩程度,乃至不同的锅体温度、机械力度、炒制时间等,生产线都能自动匹配调整工艺参数,最终形成最具价值的数据模型。”王军形象地称之为“会思考的炒茶机”。

  对于这种新变革,炒了40多年茶的陈小秋感到不可思议。作为全县唯一同时摘得炒茶比赛机械炒制和手工炒制桂冠的“双茶王”,她被聘为陀曼集团的技术顾问。陈小秋发现,手工炒茶就算争分夺秒,产能也是微乎其微,而眼前的生产线10个小时能做出500斤干茶,且品质更加稳定,这让她“甘拜下风”。

  科技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背后是多年潜心研究的厚积薄发。为解决名优茶的采摘难题,春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东林孜孜不倦探索了十多年,设计出便捷阶梯输送式采茶机。据介绍,手持这款机器,一人一天可采2亩茶叶,相当于5到7人的采摘量。

  “别看机子小,背后有几十项专利,首创梳叶分区切割和原位立姿输送的采收技术,往复切割时,幼芽在鞘板保护下不易被损伤,又让采下的芽叶在传输带的转动下,直立送到集叶仓,从而提高了鲜叶匀整度。”王东林告诉记者,希望能继续优化机器,今后能精准区分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尽管去年才卖了1000多台,但我相信,这个市场非常大,只要好用,几天就能赚回本了。”王东林说。

  新昌县素以“小县大科技”闻名,小小山区汇聚了16家A股上市公司,制造业底蕴颇为深厚。对于茶机行业出现的这些景象,新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俞浩芳表示,这将为“名茶之乡”写下新注解、注入新内涵,今后将加速推动茶机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目标打造10亿级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