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走进位于山东潍坊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现这里的各种便民服务场所,业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这边是老年幸福食堂,咱就放了老年人喜欢的书籍,播放老年人爱看的节目;这边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放的都是故事类、益智类、励志类的书籍和摆件等;活动室内,咱也会定时播放各类广播节目,让群众边玩边学。”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告诉记者。
作为著名的“国际风筝之都”,如今这种“身边就能学,随时都能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经遍布潍坊城乡。“在全力筑牢思政工作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一个‘融’字,利用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幸福食堂等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让无形的思政工作有形化、生动化、常态化,在润物无声中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建华说。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见效,有效联系和服务群众是前提。因此,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就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首批“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临朐县自2020年以来,就按照“方便群众、规模适度、全域覆盖”原则,将原有3732个城乡各类网格调整为4609个。其中,农村“街巷”网格3803个,种植养殖等领域专属网格289个,协会、志愿组织等公益特色网格381个。同时,按照每人联系30~50户原则,择优选聘4609名网格员,并建立党员联户制度,1.58万名党员常态化联系16万户、67.4万人。
“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服务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基层群众幸福感、满意度逐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更加凸显。近年来,临朐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群众满意度连续居山东省前十位。”潍坊市委常委、临朐县委书记刘艳芳说。
在杨建华看来,基层治理能力的完善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度:“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就是要以基层治理能力为依托,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强化督导推进、推进阵地建设、丰富教育形式等举措,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在潍坊,近年来通过推进“党建统领、条抓块统、强网赋能、多元共治”,已基本实现“网格化”联系和服务群众全覆盖,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2021年以来,村里新建成的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学堂”,成了高密市阚家镇松兴屯村农民孙洪山最常去的地方。“听党史故事、学政策法规、悟邻里关系、听大事小情、学农业技术,还可以读书看报、参加活动,看着志愿者辅导孙子功课。”孙洪山说。
在孙洪山看来,“百姓学堂”讲的都是农民身边的故事和关心的事情,送来的服务都是群众最需要的。高密就在这种“被需要”的氛围下,将无形的思政工作送到了群众身边。
“咱之所以命名为‘百姓学堂’,目的是让农民有亲切感,吸引农民参与,进而实现‘一堂多用’。”高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代辉说。如今,高密依托遍布乡村的“百姓学堂”,聚合教育、妇联、文教等资源,通过宣传党史知识、开展思政教育、普及法律法规、讲授农业技术、活跃文化生活、讲习道德规范等“一堂多用”,打通了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最后一米”。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是党和政府建在乡村的一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如何在思政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潍坊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孙磊介绍:“按照阵地建设‘五有’、队伍建设‘三全’等要求,高质量推进实践站所标准化建设,吸纳更多部门、更多队伍走进站所开展多种活动和多元服务,通过包容纳新、一所多用,达到‘站位时代高度、拓展文明广度、厚植实践深度’等目标。”
“古有三安聚群贤,今携百姓走康庄”“人雅家和邻里睦,心舒体健日子甜”“房前院里瓜黄菜绿,街侧村头花艳梅香”……走在潍城区众多乡村,一幅幅既通俗易懂,又满含美德道理的小对联,成了开展思政教育、传递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
“小对联里有大道理,村民读了有感触,思想有转变,民心民意凝聚了,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三安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桂书说。如今该村成为潍城区首个“全国文明村”。
潍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效治介绍,该区依托“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区”金字招牌,打造“对联传思想”品牌,通过主题对联研讨、征集、创作、悬挂,送对联入村、送政策入户、送文化入心,让党的声音和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基层落地落实。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市,则坚持美德信用与思政工作相融合,试点以“美德E家”为载体,将群众文明善举量化为美德积分“存储”。目前,青州已建有30余处美德积分应用场景,群众满意度达到96%以上。
基层“小创意”,思政“大载体”。孙磊坦言:“鼓励各地各部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凝聚教育氛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开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推树活动,已推出个人典型30个、集体典型3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