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甘做“田里的守望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要把田里的声音,变成国家的政策,再把政策“种”回田里,变成老百姓的福音。
国之大者,民之所望,就是科研所向。个人力量微小,但团队力量、产业联盟力量是巨大的,有了大理烟草科技小院,烟草产业融入进来、科技新动能释放出去,有利于在“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是全国1800家科技小院之一,也是烟草领域首家科技小院,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团队的师生长期驻扎在洱海边的种烟村屯。有了这家小院,我们的科研就“长”到了烟草农业里、“干”到了烟田地块上。近年来,我们团队在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打响的“洱海科技大会战”,成果斐然:研发了适合洱海流域的两种新型绿色肥料——绿色智能肥料和烟草专用复合微生物肥,带动了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绿色变革。“烟草+鲜食玉米+富硒油菜”的绿色高值协同种植新模式,一年三熟,与洱海生态地理环境更好“适配”,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每亩烟田可增值6000多元,实现了洱海流域水体污染防治与高值农业协同发展。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象牙塔”,一头连着田间地头“泥土地”,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落地生根”能力强,大理烟草科技小院的经验模式值得向更多烟区推广。如果将烟草农业科技体系的“底座”与科技小院这个“充电站”链接起来,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互为动力、相辅相成,就能有更多小院成为大产业发展的“助燃器”,小院也能在拓宽融合中获得更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