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叫贾家坡,在长安城南、秦岭脚下,大伯的咖啡屋就在村口。贾家坡,传说当年祖上是一户贾姓人家逃难到此,开枝散叶,世代繁衍,至今已上千年。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全村人都姓贾。
大伯贾建国,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城里打拼了大半辈子,心里却始终惦记着家乡。几年前,大伯终于下定决心,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贾家坡。
回村后,他自己动手把家里的老屋收拾了一下,大伯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爷爷,已经去世十几年。记忆中爷爷腰板挺直,行走有声,衣着干净、整洁,经常穿着蓝色中山装,戴着圆形石头眼镜,脚蹬皮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手腕上戴着一块机械表,还时不时地甩开袖子晃一下,“老上海的!”大伯也喜干净,有着老父亲的派头,回到村里后,很快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且大伯待人亲切、处事公平,村民们也都愿意和他打交道。
农村的老屋,夏热冬冷。大伯在村里第一个用上了太阳能发电,又买了空调,调节冷暖。最让大家惊讶的是,每天他要自己动手研磨咖啡,一杯咖啡能喝上整整一天。有村民就问:“你这有啥好喝的?咱们从小喝苞谷粥吃面条长大,喝这胃能舒服?还不如熬上咱的罐罐茶,趁热喝胃舒服!”“罐罐茶,好喝,没问题;咖啡也不错。你没喝咖啡,不好给你讲其中的奥秘。喝咖啡,是一种仪式,是一种享受!”大伯本来想说“你不懂”,话到嘴边又觉得不合适,咽了下去,接着说:“过去,咱们村靠人和牛种地,现在还不是用上了播种机、收割机?我们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到一年,我要让全村人人都喝上咖啡!”
“吹牛吧!”晒着暖暖太阳的老人们,抽着旱烟,听着秦腔,谝着闲传。
“没事,没事。认识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大伯不改初衷,每天继续手打咖啡,自己一个人慢慢品尝。谁要来喝,全免费。丰盈奶泡、绵密紧致,浓烈的黑醋栗香味肆意飘香,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闻一番。
“这味道,闻起来还挺不错的。让我尝一尝。”五保户贾有才憋不住,端起咖啡就喝。对他来讲,只要不是毒药,不要钱,他就敢喝。
“你慢点喝。要慢慢品,先苦后甜。”大伯示范着,继续做他的咖啡。
“这东西还不错。比喝酒舒服,喝完舌后跟还有奶味。”贾有才抹了抹嘴,笑着说,“老伙计们,咱们都马上进棺材的人了,不喝白不喝,来一杯!”
土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们呼啦一下,都跑来喝起了咖啡。
大伯心里明白:他们都不愿意抹下面子,其实心里对咖啡可感兴趣呢!
意式、英式、美式咖啡,就这样,咖啡香味开始在村里弥漫,不出家门,村民们真的喝上了咖啡。
大伯索性把自己的老屋改成了咖啡屋,还放了一些沙发、电脑、书本,让村民们随便坐。
大伯认为,白面馍馍再好,也要调料和菜搭配;吃惯了面也要吃点米饭,喝惯了茶,喝一点咖啡也不错。
接着,大伯流转了十亩地,种起了“贡米”。老百姓都纳闷,上游河道都干十几年了,过去大家还种起了小麦,现在连小麦都没人种了,都嫌麻烦不挣钱。这贾建国是钱多得没处花,四处散银子呢!
秦岭这几年生态保护做得很好,水源充沛,经过调研后,大伯不做解释,领着留在村里的老年人找暗渠、通水源、平水地、插秧苗,没有想到还未收割,地里的“贡米”,早早被人预订一空,价钱是普通稻米的5倍。
原来,从头到尾,大伯用无人机、手机进行了拍摄、直播,让人吃得放心、健康,无污染。
村民们纷纷向大伯取经,他说:“粮食要种,面也要吃,葡萄、核桃、石榴等经济作物也要种,这都没错。咱要因地制宜,过去村里出‘贡米’,现在咱精打细算,无污染种植,就值这个钱!”村里的老人们都是劳动能手,在家门口打工,既锻炼了身体,还挣了一些零花钱,何乐而不为?
贾家村有咖啡,还出“贡米”,来旅游、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还有许多网红搞起了直播。这免费咖啡供不上了,停车也不方便,大伯和村支书商量,是时候把村容村貌提升一下了。如果村里有年轻人想学,他愿意免费教,这咖啡屋就交给年轻人去经营,也让咖啡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刚好,有一个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的女孩愿意回村创业,这一潭水活了。
村支书的儿子,是个复员军人,看到了商机,直接把村里闲置的几栋老屋租借来,改造成“贾(家)里民宿”,游客们可以观景,参与体验种植、收割水稻;可以研学,围炉煮茶,在楼顶住“星空帐篷”,数天上的星星;还可以吃农家饭,当然也有西餐和无国界料理。
现在,村里已经成为大学生、村民们的创业创新基地。
大伯跟我微信视频:“好侄儿,快回咱村来吧。‘贡米’成了品牌,咱这咖啡也千里飘香供不应求需要扩大经营!这十亩稻田也不够了,需要再流转上百亩扩大再生产!陕北都能出虾蟹,我还准备在稻田里面养呢!你懂互联网,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带动,也需要文化、科技赋能!更需要人!”
“一杯咖啡温暖乡村。”我欣喜地回复,“大伯您多多带动‘新农民’,发展新农村吧!希望村头的咖啡屋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也祝您健康平安!祝咱村越来越美!”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