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2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亲情故事

母亲“跳槽”记

庞丽英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22日 庞丽英


  随着孙辈们陆续外出求学,习惯了劳作的母亲有了空闲时间,她打算和邻居去东街的手工作坊做工,我们怕她劳累,她淡淡地说出要去的理由:“那儿都是老年人,就当去串门聊天了。”
  我们商量后,决定顺着母亲的意愿,不过提醒她一定不能过于劳累,母亲满口应允,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打工。
  母亲74岁了,这么多年一边在家操劳家务、照看孙辈,一边忙着农活,年轻时挣过工分,却没有领过工资,自然对这次要干的工作十分上心。她每天早出晚归,边学边干,很少缺勤。每次我回家,都要先到作坊里喊她。
  看得出,一向眼疾手快的母亲在作坊里干得得心应手,也非常开心,平时和我闲谈的次数也变多了,且话题多是在作坊里听到的消息,偶尔听到有关乡村发展的新闻,还会向我求证。我提醒她:“咱不图挣钱多少,就是去解解闷,别熬夜,健康最重要。”母亲嘴上应着:“那么多人,数我去得迟回得早,挣钱是小事,不用担心这个。”我摇摇头:“可我每次打电话,你都不在家呀。”“凑巧了,人家急着走货,我得把手头的活忙完,不能耽误人家的事啊。”母亲的理由很充分。“每次都凑巧走货?我可不信!”听我这么一说,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
  前些日子,我回家前没有给母亲打电话,直接到作坊去找她,有人告诉我:“你娘不干了,去你弟家了。”我有些纳闷,我怎么没听她说这事?开车到家,发现大门紧闭,母亲能去哪儿呢?打她手机,无人接听。正茫然时,坐在街口的一位邻居告诉我:“我见你娘去南头那家作坊了。”我过去果然找到了正在做工的母亲,看到我,她愣了一下,掏出钥匙递给我:“你先回家,我忙完这点活就回。”
  没多久,母亲也回来了,我连忙问她:“娘,您老这是跳槽了呗?”“啥叫跳槽?”母亲一脸疑惑。我扑哧一声笑了:“你从东街那家到南头这家来干,就算跳槽。干得好好的,怎么不在那边了?遇到啥事了吗?”“没有,原来那个地儿离家远点,下雨天路上不好走,开支也没准。南边这家才干不久,听说我干活最快,就来家找我,让我来这儿干,我提前去看了看,这年轻人手勤,作坊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屋里还有空调,不冷不热,开支及时,离咱家近,我就来这了。”母亲解释道。“所以你说去弟弟家了?”我追问了一句。“那我怎么说?我去拿板凳,有人问我为啥拿,我说孩子不让干了,要去享福了。可工钱还欠着哩,能领了让他们告诉我。”“我就说,你肯定干得最快,怎能不累?”我有些担心母亲的身体。“来,让你看看我的奖品。”母亲岔开话题,从小屋拎出洗衣粉、食用油、鸡蛋,告诉我这都是领到的奖品,脸上露出满满的成就感。我连连夸她:“这年轻老板挺有想法,绩效搞得还挺好。娘就是能干,第一次跳槽,值了!”
  勤快的母亲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不甘落后。就像现在,因为做手工效率高,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为母亲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从她身上看到了事事不服输的那股劲儿,永远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