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牛蛙餐饮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迅速走红,各地牛蛙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然而,传统养殖模式曾因尾水污染、药物残留等问题饱受争议。为破解行业痛点,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牛蛙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通过“工程化、生态化、工厂化”三大绿色安全养殖模式,推动牛蛙产业向绿色化、标准化转型,为全国牛蛙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鹏鑫畜牧水产公司的155亩养殖基地里,牛蛙养殖池、果蔬种植区与尾水处理池构成了一幅循环农业图景,也成为全国牛蛙绿色养殖的标杆。
该公司的核心经验在于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分区体系。105亩牛蛙养殖池采用5∶1的长方形设计,池底坡度精准控制,便于排水清淤;沉淀池旁设有固液分离设施或设备,用来去除蛙皮、残饵和粪便。养殖尾水经沉淀池固液分离后,流入20亩地的生态处理区,通过微藻吸收、湿地净化、果蔬种植三重过滤,实现氮磷资源化利用。
该公司负责人周志鹏介绍,除了合理分区,在蝌蚪培育和成蛙养殖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在苗种下池前7~10天会使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清塘。养殖池进水30厘米深,必要时会使用硫酸锌粉等消杀水体中寄生虫,随后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蝌蚪提供生物饵料。”
为了保证蝌蚪的变态率,在其长出后肢进入变态期后,该公司会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品质,加大投饵量。同时,会投放一个个浮垫,以供变态后的小四脚休息。
“成蛙养殖采用流水模式,每日换水量达60%,每日早晚按蛙重量的3%~5%投喂专用配合饲料。”周志鹏介绍,高温期间要遮阳,防止太阳直射,并适当加大换水量,还要注意及时分级分疏,同一规格同池放养,避免大蛙吃小蛙。
一系列精细化管理,该公司年生产安全优质商品蛙2000吨,销售收入3000万元,带动当地100多个农民就业,成为牛蛙养殖的良好范本。
牛蛙的生态化养殖是将牛蛙和作物、鱼、虾等其他物种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种养,蛙的排泄物和残饵作为营养物质供给其他物种再次利用。稻蛙共作和池塘立体综合养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福建省平和县蛙天下家庭农场,这里的稻田曾大面积抛荒,通过稻蛙菜立体种养,如今亩产值突破1.3万元,为生态农业开辟了新路径。
走进农场,120亩稻田被分成一个个种养单元,每个单元的稻田宽10米、长20米,田宽边被规划出一条宽为1~1.5米的投喂区。投喂区后3.5~4米处及种养单元四周都设有围网防止牛蛙逃逸,上方还设置了防鸟网和遮阳网。投喂区内,每隔4米设置一个进水管,另一侧设置排水管或排水口,供田内换水。
“我们在秧苗返青后,每亩会投入4000只50克的幼蛙,这个密度能保证水稻苗不受伤害,且不影响牛蛙生长。”农场负责人陈阳介绍,养殖牛蛙要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投喂专用配合饲料,稻田水位在10厘米以下,有助于牛蛙生长。
按照这种养殖方式,2023年,该农场的120亩稻田水稻亩产约500公斤,牛蛙亩产约900公斤,有效拓展了利润空间。
与稻蛙共作不同,广东省汕头市海丰县泽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立体综合养殖池塘的秘诀在于充分利用好池塘的每一升水。他们在大型池塘水面架设网箱养殖牛蛙,使用下方水体养殖鱼虾。
“养殖池塘为常规淡水鱼养殖塘,面积最好在50亩以上,池塘中架设网箱面积通常不超过池塘水面的20%。”公司负责人丁乐槟向记者介绍着养蛙秘诀。每亩池塘的网箱能投放7000~10000只小四脚,中下层每亩放养罗非鱼1500尾、花鲢30尾、鲫鱼300尾、凡纳滨对虾1万尾、罗氏沼虾2000尾,切实达到了一水多收的目的。
据统计,该公司养殖牛蛙约500亩,牛蛙亩产量在5000~7000公斤,加上罗非鱼、花鲢、鲫鱼、凡纳滨对虾、罗氏沼虾等水产品产量,亩产值能达8万~10万元。
在安徽凤台县千帆农业科技公司的养殖车间,8个温控养殖车间内600个牛蛙养殖池整齐排列,每个养殖池面积达50~60平方米,公司每年可向海底捞、蛙来哒等餐饮巨头供应4000吨优质牛蛙,且不受季节限制,彻底打破了靠天养殖的传统。
为了实现全年养蛙,远离养殖病害,该公司投资建设水帘风机降温系统、温室保温设施,将水温常年控制在22℃~28℃最佳区间。每个养殖车间还配有独立蓄水池,能保证车间每日换水量达标。车间内的养殖尾水通过过滤器、沉淀组合装置、生物膜反应器等设备处理后可循环使用,或用作农业灌溉。公司负责人李上恩认为,工厂化养殖和工程化养殖在技术层面几乎相同,且能提升养殖效率提高产量。
此外,该公司还专门建立了养殖数据库,每周打样分析牛蛙生长情况,切实做到了生长全流程可追溯。
牛蛙的工程化、生态化、工厂化绿色安全养殖模式针对不同场景和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理念融合,解决了传统养殖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产品质量问题。三大模式的推广标志着牛蛙养殖从“量”到“质”的跨越,也代表着我国牛蛙养殖业正在从粗放扩张走向提质增效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