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第6版 渔业渔政返回
健康养殖在行动

“科技赋能+生态混养”让鳊鱼养殖质效双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春植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2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春植

  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余年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的标准化鳊鱼养殖基地,只见395亩鳊鱼塘整齐划一,一尾尾鳊鱼在清澈的池水中穿梭游弋,池边不见杂物堆积,还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岸边增氧机规律地泛起水花。

  这是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近期推广的“鳊鱼绿色安全养殖模式典型案例”之一。据了解,该公司通过改造池塘基础设施、优化养殖技术、构建鱼病防控标准化流程,采用池塘混养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年产近500吨高品质鳊鱼的目标,更探索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水产养殖新路径。

  鳊鱼作为我国大宗淡水鱼的重要品种,具有食性广、生长快、出肉率高、味道鲜美等特点。但传统养殖模式长期面临药物残留、水质污染、病害频发等痛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江苏余年公司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被该公司负责人顾晓明戏称为生态养殖“样板间”的鳊鱼养殖塘中,鲫鱼、鳙鱼、鲢鱼与鳊鱼和谐共处。不同鱼种有效利用了不同水层资源,鲢、鳙鱼还能通过滤食藻类、浮游生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降低蓝藻暴发风险。

  “我们根据出鱼时间动态调整放养密度,通过弹性管理让养殖周期更契合市场需求。”顾晓明解释,鱼苗一般在冬季或春季且水温稳定在12℃以上时放养。根据出鱼时间不同,放养苗种规格与密度也是不同的。

  若鳊鱼夏季出售、其他鱼类冬季出售,放养苗种的规格要偏大些,每亩池塘可放养120~150克的鳊鱼1500尾,配上100~125克的鲫鱼1200尾、180克左右的鳙鱼50尾、100克左右的鲢鱼15尾。若所有鱼类冬季集中上市,苗种规格就可以小一些,每亩池塘可放养50~80克的鳊鱼1500~1800尾、40~50克的鲫鱼800尾、150克左右的鳙鱼70~80尾、100克左右的鲢鱼15尾。

  “鳊鱼养殖要着重注意养殖条件、池塘准备、鱼种放养时机、养殖管理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顾晓明告诉记者,鳊鱼对水质的要求颇高,偏爱清澈、溶氧充足的水体。

  为了实现绿色养殖,该公司对养殖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改造后的池塘为长方形,池深2.5米以上。为了更好地调控水质,公司不仅安装水质智能监测设备,还为每10亩池塘配备了2台1.5千瓦功率增氧机、1台自动投饵机,并加装了微孔增氧设备,实现了全标准化流程。

  “过去养殖户清塘全凭经验,很可能发生清塘不彻底的现象,影响水质。为此,我们设置了严格的清塘流程。”顾晓明说,为防止敌害、虫卵进入池塘,公司在池塘进水口设置60~80目双层筛网,池塘准备时还要排干池水,仅保留10厘米左右的淤泥,平整池底并晒至龟裂,促进底泥中有害物质分解。同时,每亩池塘用100~150公斤生石灰清塘,一周后池塘注水并肥水,培育有益藻类,增加水体溶解氧。

  在养殖管理中,该公司还设计了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饵原则,在投喂鳊鱼配合饲料时,还要根据鱼体在生长期或是越冬期,设置不同的投饵频率和投饵量。顾晓明介绍,生长高峰期每周都要抽检鱼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避免发生大规模病害。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养殖户看到绿色发展的可能性,来促进鳊鱼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顾晓明望着波光粼粼的池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