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正式复函青岛市崂山区政府,崂山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高质高效试点县,这是自《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规范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首批获此殊荣的县区。
青岛市崂山区自2023年开启试点创建工作,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锚定高质高效目标,聚焦崂山茶这一特色产业,沿着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道路前行,秉持绿色、标准、创新理念,全力提升区域内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管控水平。在此期间,崂山区培育出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特质农品,成绩斐然。同时,16个农业经营主体获批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CAQS-GAP),11个获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一级认证,13家成为生态环保优质农产品包装标识生产应用试点,农业绿色发展、特色凸显与品牌塑造稳步推进,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更是一举突破17亿元。
近年来,青岛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深挖“土特产”潜力,助力特色现代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方面,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通过资源调查摸清家底、借助公益检测联盟为农民减负、强化证后监管树立信誉等系列举措,将本土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有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当前,全市已有69个产品荣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6个入选特质农品,数量位居全省之首,构建起覆盖全品类、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集群。此外,新认证绿色食品46个,“胶州大白菜”“店埠胡萝卜”等34个产品入选2024年全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青岛优品”更是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十强。
另一方面,全程管控助力产业标准化升级。青岛市连续3年举办绿色优质农产品培育管理培训班,培训生产经营主体代表3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不仅建立了茶叶、鸡蛋等10个品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还制定7项名特优新农产品地方标准,推动全市21个生产主体获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试点,管控范围从茶产业延伸至畜禽养殖业,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把关。目前,20余家生产主体已通过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崂山区还获批创建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
在宣传推介层面,青岛市同样成果丰硕。通过发布《漫瞰青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地图2.0版》和《青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消费指南》电子书,收录69款本地优质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采买指南;联合青岛电视台推出“寻味青岛名特优新农品”“农安青岛”等栏目,深入展现农产品发展历程,累计推出16期,阅读量超150万;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交会、产销对接会、丰收节等重要节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促使青岛农产品迈向全国,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突破1100亿元。
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万思敬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部级中心实验室、公益检测助农联盟等平台优势,精准发力技术与品牌赋能,推动试点工作从区域拓展至全域,实现农产品全过程管控与可追溯,助力青岛农业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