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7日
第7版 农产品质量安全返回
监管在线

不备案不出鱼,检测合格才能上市,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佛山市多管齐下强化水产品药残治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17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水产养殖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优势产业,占据了佛山农业的半壁江山,具有养殖产量高、产业集聚度高、加工流通发达等优势特点。2024年前三季度,佛山市水产品总产量60.78万吨,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位居广东省前列,素有“中国加州鲈之都”“中国鳗鱼之乡”的美誉。

  “鲈鱼、生鱼要检测合格才能卖!”“鲈鱼、生鱼要到村委会备案才能卖!”“速测每一批水产,严控药残风险!”“备案每一次出塘,坚守安全底线!”近段时间,佛山市针对水产养殖重点问题的专项执法行动正以雷霆之势开展。围绕水产养殖、水产品药残治理,佛山市多管齐下,协同发力,有效筑起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铜墙铁壁。

无人机巡查助力塘头执法

  一大早,一架无人机嗡嗡作响,盘旋在佛山市龙江镇附近的水产养殖区域上空。凭借超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化身为一架敏锐的“侦察机”,对下方的养殖水域展开了全方位的监控。很短时间内,它便精准锁定了一台正在进行水产品交易的收鱼车辆。

  凭借高空作业的独特优势,无人机能够快速发现违规行为,同时,还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养殖区域内的人员、车辆,以及水产品养殖、交易情况进行识别和分析。一旦发现有未经报备的卖鱼行为,便会立刻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前往现场检查。

  在某个出鱼点,执法人员敏锐发现此次出鱼没有进行检测,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立即前往现场实施监督抽样,责令养殖户将已上车的加州鲈鱼全部放回鱼塘。

  “这个养殖户在现场租了3台鱼车,还请了10名网工捉鱼,不仅损失了人工费和车费,还增加了鱼的损耗。这次案例也给养殖户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重点品种出鱼必须要检测,否则损失的就是自己。”顺德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水产品流通领域,鱼中是指专门提供水产品收购交易的中介服务人员,他们活跃在水产品市场,连接产地和市场。“管理好‘鱼中’群体,能促使养殖户规范养殖行为,合理使用饲料和渔药,从而减少因过度用药、滥用添加剂等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时,也将对冷链运输过程进行监督,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无人机巡查在水产养殖监管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一把“利刃”。为精准把关上市鱼的质量安全,执法人员广泛使用无人机定位出鱼塘,检查出塘鱼是否检测合格并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同时开展监督抽查,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依法立案办理。“对‘鱼中’是否带‘双证’进行重点检查,开出2025年第一张对‘鱼中’的罚单,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加强对‘鱼中’的监管。”该负责人说。

持续高压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水产品药物残留这一行业痛点,今年年初,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出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方案》,构建起全链条管理体系,从源头上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新规要求,建立养殖主体数据库,对所有养殖主体进行建档立卡,实现一户一档管理。所有养殖主体必须提前15天向属地监管部门报备上市计划,未履行报备程序的养殖水产品将禁止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实施全过程监管,指导督促养殖户完善生产、用药、销售记录等制度,确保用药规范、可追溯。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塘头执法检查,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在上市环节,监管部门对每批次产品实施“双随机”抽检,重点监测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违禁药物残留,检测合格后方可开具电子合格证。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方案》是佛山市针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系列重要举措,通过源头管控、过程监管、上市检测、市场准入与监管以及执法检查与专项治理等多方面的措施,有效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2025年1月公示的《2024年佛山市第四季度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警示信息公示》显示,2024年10月至2024年12月间,佛山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691家水产养殖生产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在执法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发现部分水产养殖生产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共有3家水产养殖生产单位存在违法使用国家禁用的渔药行为。经调查取证,已对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罚没款金额共计人民币0.25万元。相关养殖水产品17000千克已进行无害化处理,已无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发现1家水产养殖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针对该情况,已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1宗案件涉嫌犯罪,已移交当地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强化监管,持续高压,才能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期间,佛山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水产品专项抽检行动,并在节后延续开展形成常态化抽检。检测对象需包含近期已达出鱼规格的养殖主体,水产收购企业,各水产批发市场销售档口及各农贸市场销售档口,共开展定量检测251批次,快检1912批次。市场上快检不合格的重点品种水产品已下架销毁,监督抽检不合格均已依法处置。同时,整治期间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出动监管人员1990人次,检查水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含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重点品种水产品销售者1073家次。

依托企业创新养出“好”鱼

  技术创新驱动,养殖模式革新,同样是养出安全高品质“好”鱼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佛山当地水产养殖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引入工厂化养殖模式,积极探索智能水产养殖,实现了养殖生产全过程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有效提升养殖效益和质量安全水平。

  “我们在空运、铁运、汽运等每个关键环节,首创‘活鱼低温暂养、纯氧冷链配送技术’,成功突破鲜活水产运输时长超50小时,距离超3000公里,存活率超99%的瓶颈,助力行业降本增效,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实现品质提升和降本增效。”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华先对记者介绍说。

  严格检测,才能筑牢质量安全。走进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的检测室,质谱、色谱、光谱等各类检测仪器一应俱全。据了解,作为佛山最早建立实验室、最早引入专业第三方驻点的水产企业之一,通过“快检+定量+微生物”三维把控、“实验室+智检小站+快检车”三位一体、“镇+村+企”三方协同,实现2小时出具快检结果、24小时全天候365天全年不间断作业,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更专业、更高效的技术支撑。

  产品品质提升的关键还在于养殖技术水平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该企业的“秘诀”还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探索,在过去7年,企业在苗种繁育到成鱼养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所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将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过程控制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中,通过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使水体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外界水资源的依赖和污染。由于水质的严格控制和优化,有效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从而保障了水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绿色养殖、高效设施农业是大势所趋。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环境可控性高、资源利用率高、养殖效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等优势,能精准、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为水产养殖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符合当前社会对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高产优质。”何华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