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进陕西省安康市的广袤沃野,田成方、渠成网、路成行、绿意浓、产业旺……目之所及,大好“丰”光随处可见,安康农业人又一次把沉甸甸的答卷书写在了广袤的大地、丰腴的田野。
去年以来,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富民增收为核心,持续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扩领域、树品牌、促营销,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金州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壮丽图景。
“因为生态环境好,我们石门镇的大米在以前都是贡米。我从外面回来后,从父亲手中接过大米生产加工产业,便一直想把产业做大做强,为此,我专门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大米,又搭建了大米加工生产线,2024年加工了50万斤大米,带动周边上百名群众平均增收万余元,主要销往北京、西安等地,去年合作社销售了20余万斤大米,销售额200多万元。”旬阳市秦农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有林介绍。
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的王家坪村村民甘期国接过话茬说:“我今年已经60岁了,现在合作社一年到头都很忙,正是缺人力的时候,我在这里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离家又近,我感到很满足。”
像秦农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以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代表合作社在全市范围内还有很多。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3.13万亩,产量达到74.9万吨,单产224.8公斤,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增,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同时以高产稳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做优设施菜、做强高山菜、做精露地菜,全面提升蔬菜商品率和自给能力。2024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6.05万亩,同比增长2.2%,蔬菜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
想金山,盼银山,守住耕地是靠山。为让土地存量变增量,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将“三农”发展与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全年实施农业农村(含招商)重点项目161个,完成投资57亿元,确保广大农民在致富路上更加行稳致远。
干净整洁的道路、灰瓦白墙的房屋、集中连片的茶园、机械轰鸣的厂房……走进位于平利县西北端的三阳镇,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下,万亩茶园依旧郁郁葱葱,不远处,鸡鸣犬吠的村居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道路两侧,如一幅水墨画泼洒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勾勒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面貌。
来到牛角坝村二组小庙垭,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刚三言两语便道出人居环境整治前后的差异。“这一块最早是老供销社,现在住了18户村民,以前外围路面很窄,村民出行不方便,门前的空地上还有随处堆放的杂物、垃圾等,看上去很不美观。通过改造,现在路面拓宽了不说,还修建了花坛、围栏,墙面也刷白了,乱石堆改造成了空闲地,村民可以种菜栽果,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呢!”高刚说。
牛角坝村的变化,是安康市以“千万工程”经验为示范引领,打造和美乡村样板的一个代表。2024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完成1603个村村庄规划分类。全年谋划建设项目396个,总投资约47.3亿元,规划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205个,建设达标50个。坚持打通堵点难点,推进整片区、整流域示范带建设,形成“串珠成线、连点成片”集聚效应,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推进“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全市103个村获评“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受污染耕地分类管控,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设施配套率达9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4%。抓牢抓实长江十年禁捕,在省级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实施孝义善举培育工程,纵深推进“321”基层治理模式,创新运用“无忧调解超市”“书记民情三本账”“品牌调解室”等载体,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风景美如画,幸福踏歌来。如今,穿行在安康各个县市区的村落间,处处都是通畅平整的道路、干净整洁的庭院、盈车嘉穗的田园,村庄从脏乱差到净齐优,生活的巨变在群众的笑颜间展现,绘就出业兴民勤家园美的动人画卷。
在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站在田坎边,村民王衍礼感慨万千:“前些年我家主要种油菜、玉米,只够自己一家吃,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可不一样了,驻村第一书记和镇村干部手把手教我种茶,这些年我依靠茶叶种植挣了好几万,日子总算好起来了。”
在村民的回忆里,早些年,茶园不成片,存在田地无人管的现象,村庄空心化现象也比较突出。面对困局,当地干群双向发力,在多个部门的帮扶下,积极破解茶园土地坡度大、管理粗放、茶农各自为战、茶叶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立足“陕茶1号”茶树品种发源地优势,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指导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茶叶鲜叶回收订单合同,优先吸纳村民在园区务工,构建茶企牵头、合作社跟进、茶农广泛参与的茶产业联合体,实现茶叶有销路、种茶有效益、茶农有收益。
龙泉村驻村第一书记曲东向自豪地说:“目前,全村共建有‘陕茶1号’高标准茶园3400亩,培育省级农业和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发展茶叶种植农民合作社4个,带动314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余元,全村实现年经济效益4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
龙泉村的致富故事是安康市农业农村局立足富硒特色优势,引导各方力量向主攻帮扶产业和重点对象聚焦,推动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缩影。2024年以来,该局凝聚中省市县1314个帮扶单位力量,轮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90名、工作队员2272名,实现992个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等驻村帮扶全覆盖。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双向交办、四步闭环”机制,全市累计为全市2.72万户8.75万监测对象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9.49万项,稳定消除风险1.81万户6.01万人,剩余对象全部落实“一户一策”针对性帮扶措施。
在此基础上,安康市不断加强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全市畜禽肉产品供应充裕;茶园面积达112万亩,茶叶产量5.8万吨,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7.75亿元;坚持走现代特色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之路,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93.7万亩、产量100万吨以上,现代魔芋产业建设“安康模式”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生态渔业“倍增计划”,全年优质水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成功打造“安康汉水鱼”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站位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高度,推动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全市保有桑园面积17.76万亩、产茧6693吨。
强龙头,兴产业。2024年安康累计创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30个,178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达10万元以上,农村集体组织经营收益由2017年的0.14亿元增至2024年的4.05亿元,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62.3%。
林林总总的发展成效,年年上涨的兴农数字,诠释着产业富民的蝶变之姿。展眼山乡,安康农业竞争力持续加强,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特色高效农业向纵深推进,田畴沃野间跃动着助农增收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