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1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灯下漫笔

运河桥韵

周其森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01日 周其森

  运河有神,魂在古桥。

  桥河一体的构造,生就了大运河的神奇与风情,生生不息的机能在桥的舒筋活血中得以续航。有了桥,运河才演绎出芸生万物,造福众生,两千载流淌穿越,三千里奔腾不息的乳母传奇。

  桥是运河的耳朵,青春的运河歌喉在每一座桥上都可以侧耳谛听。小桥流水、清风明月,珠落玉盘,琴瑟和鸣——运河桥头流出的旋律,成为一座座运河名城的身份象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月亮、古桥、老字号,扬州古意在运河三大意象中豁然开朗。在扬州,月亮与古桥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标配,也浸淫了浓浓的市井气息。富春、冶春,两大百年老店凭桥临风,演绎出扬州人古今不变的生活习俗。“皮包水”的饮食习惯,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化身文明扬州的通关文牒,从古至今,成为扬州人的生活内容。不仅食客的味蕾记忆在问月桥头那轮不朽的月亮中封存保鲜,月色溶溶还冷藏着市井生活的和美底片。每到金风吹拂,菊花盛开季节,问月桥畔,玉带河边,便铺展开一幅幅女子与菊花争奇斗妍的场面。

  扬州涵养了老桥古韵,老桥扮靓了河畔人间——五代时期的迎恩桥,明嘉靖年间的大东门桥、藕香桥,明崇祯年间的大虹桥,清同治年间的如意桥,清乾隆年间的五亭桥、务本桥、迎薰桥、洒金桥等,一个个故事撑起来的桥名,就足以构成质感十足的古典音乐,连同瘦西湖上空的琴声和月光,早已渗入扬州的每一个毛孔,成为这个运河名城的文化图腾。

  桥是运河的眼睛,映入瞳孔的满是别致的风景。在群芳斗艳的苏州园林丛中,网师园独树一帜,有赖于一座“最短之桥”。引静桥,中国最小的石拱古桥,虽“三步桥”之短却满足了古代石拱桥的所有条件。桥下涧壁上镌刻的“槃涧”二字,古意中透出娇秀,俨然宋代石刻韵味。两侧石栏杆上的12幅太极图,阴阳和谐,传统文化意象豁然展现。她静如淑女,于网师园中、彩霞池畔,一坐就是数百年。

  被运河喂养起来的姑苏老桥各美其美。如果说引静桥以“小”为美,宝带桥的“长”则别有韵味。这座国内第一“长桥”,如缎带般从唐朝元和年间一直飘到现代。这也是“宝带”之名的一个说法。另一种说法则是苏州刺史王仲舒义捐玉带、筹资建桥的美谈。

  “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一生偏爱江南的乾隆,当年沿京杭大运河南下,船过苏州东南运河水系的玳玳河口,他目睹宝带桥长虹卧波的风姿,在心潮荡漾、诗意大发的同时,也应产生“过‘长’桥长生”、泽被子孙的祈盼。新中国成立后,遭战火毁坏的宝带桥得以重生,这座千年老桥焕发出新的生命,成为天堂最美运河地标。

  苏州老桥,群桥斗艳,美轮美奂。从元代而来的觅渡桥,通体散发着浓浓的古巷烟火味道,塑造形成了今天葑门横街一带的热闹喧杂,成为苏州的网红大咖。甪直、同里小镇的香花桥和三桥——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与古镇长相守、不分离,是水乡古镇的最佳文化名片。最是知名的当数枫桥了。在文化中国,没有人怀疑寒山寺的名望,但是说她沾了《枫桥夜泊》的光恐怕也是公认的事实。先见江枫渔火,再闻寒山钟声,“枫桥夜泊”的幽深意境,就诠释了一切。

  运河、姑苏与水榭廊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缘纠葛?中唐苏州刺史白居易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言之凿凿的桥就有三百九十座,实际情况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明清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盛年,苏州桥梁尤为繁盛。清乾隆时期,仅吴江就有“桥梁数千”,今天仍存200多座——运河古纤道上的三山桥、南七星桥、北七星桥、惠政桥、庙泾桥等古桥,成为“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风情历史窗口。

  桥梁,是运河的穴位,运河工商文明离不开它的理气活血。农耕时代的江南,涉水过桥就是家常便饭。水乡生活,没有桥寸步难行。至若码头桥畔,更是行商坐贾扎堆的地方。哪里桥多名响,哪里就是人货集聚的场所。码头就是贸易的泉眼,各色货物从这里喷涌而出,流向四面八方。

  “苏绣湖丝”的说法,昭示着湖丝的江湖地位。作为头牌,“辑里湖丝”不仅是上国皇帝龙袍御品,万国博览会的金牌也被她收入囊中。支撑这些荣耀的是“三步一拱,五步一桥”的水运网络。南浔古镇的兴旺,如同绽放的花朵,同样浸满了奋斗的泪痕。曾经偏于一隅的水国小镇,虽然与十里洋行近在咫尺,但是桥狭船小的过往,成为限制他们与外面联姻的尴尬。架桥开埠势在必行——南浔人看到做到。官倡民助、一呼百应,通津、广惠、洪济,三座石拱大桥眨眼间就矗立在宽阔的水面上。湖丝贸易的任督二脉豁然打开。一艘艘大型货轮如高头大马,昂首挺胸驶往上海,辐射全国,走向世界。“辑里湖丝”成为中外商家的宠品,白花花的银子源源不断流进小镇人家。

  桥,是布衣素服的文化名流和道德模范,在她身上寄托着更多的世道人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把政治昌明、上下同心的民心愿景寄托于桥,是一种文化传统。桥,也因此被赋予道德意义和平民性格。在这类桥中,“拱宸桥”独树一帜。在当下,就有苏州、上海、镇江、温州等12座拱宸桥活在民间。它们身上,无不散发着浓厚的烟火气息和平民本色。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隋唐大运河开启了杭州拱宸桥网红打卡的历史。白居易、苏东坡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历代名人,都曾在此游览。许多老桥虽然已经退隐历史幕后,但是作为后裔的“拱宸桥”,以后来居上的姿态延续了他们的故事。崇祯四年,拱宸桥呱呱坠地,就开启了芸芸众生休戚与共的命运。直到今天,这座平民之桥已经融入平民的生活习惯。东边的阿嫂提着篮子到卖鱼桥选购鲜鱼,西边的阿婆颠着小脚来到德胜桥采买河鲜……一日之内,不在桥上见几面都不算完。或站在一侧,或半靠着栏杆,河水打着轻快的节拍,鱼儿不时蹦出水面,偷听斜风细雨中燕子的呢喃……

  今天的拱宸桥,忙碌而快乐着。她作为杭州城的历史活标和运河文化瑰宝,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和保护;她的素面容颜、烟火气质和平民品格,虽历经磨难却老而弥坚,正在续写着新的运河传说。

  桥,是一个时代国计民生的芯片。一座桥,往往就是一段家国兴衰的源点。

  “送人送到张家湾”,一句老北京谚语亮明了通州的锁钥区位。河挹山拱,源流众多,北京城自具形胜之美。银龙般的潞河从背面的燕山山脉射向东南平原,穿过通州抵达天津注入渤海湾。受此襟带,白河、浑河、萧太后河、坝河、富河、通惠河等一干河流也如影随形,飘带般在张家湾打了个结后顺势飘散。

  通运桥就是“结”上那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通运桥是萧太后桥的蝶变。她始于辽代,兴于近代,盛于元代,名于明代,挺立当代。公元988年,辽代萧太后开凿通州至北京城的军粮专用线——以她命名的“桥河”携手迈入历史视野。金代将北京定为中都,改潞县为“通州”。张家湾和通运桥自此迎来高光时刻。

  元代截弯取直,实现了大运河南北贯通,潞河携萧太后河纳入京杭大运河之北运河怀抱。这片被扼住声喉的水湾从此打破了多年沉寂,化身为运河第一喧哗码头。

  通惠河的开通,北向伸展了京杭大运河躯干——部分船只经张家湾码头沿通惠河直达京城积水潭。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张家湾也步入京师蓬勃发展时期。

  脱胎换骨后的通运桥,长13丈,宽3丈,通体用花岗岩砌成。两侧18根望柱上,神态各异的小石狮蹲伏其上。柱间的19块浮雕宝瓶栏杆暗含护佑平安之意,彰显出这座桥的家国情怀与民生性格。桥落成后数百年间,船只往来穿梭、商旅络绎不绝,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最忙碌的桥梁。

  一桥连国运,千里成一统。昔日的“天下第一码头”,今日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往昔繁华的张家湾,在运河复兴的脚步中,绽放出日新月异的姿容。通运桥恰如一位从硝烟中走来的勇毅老兵,正敞开胸怀,拥抱大运河的又一个黎明。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