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1日
第6版 园区建设返回
领航高质量发展

海南省万宁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推动海水养殖业高效优质发展——

一条高值海水鱼是怎么养出来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祁倩倩 文/图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01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祁倩倩 文/图

  

  海南万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星斑养殖基地。

  在海南,有这样一种鱼,有着迷人的红色外观,肉质细嫩、口感鲜美,鱼味淡中含鲜,但十分“娇生惯养”。独特的风味、高营养价值,又兼具稀缺性,致使市场售价居高不下,一条成品鱼能卖到近200元。它就是东星斑,作为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值海水鱼,凭借高售价为不少养殖户、经销商和相关企业带来了直接、可观的销售收入。

  近年来,万宁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紧抓海南自贸港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立足东星斑、鰤鱼产业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海水养殖规范化建设,建设一流的工厂化养殖基地,打造产学研用典范,并不断集聚资源优势和要素,充分挖掘海洋食物资源潜力,向海图强,向新图强,向绿图强,探索出一条以种质资源优化提升、养殖向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创新引领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特色海洋渔业经济之路。

  向海图强——

深海发展探新域

  传统渔业养殖方式粗放、捕捞效率较低,不仅渔民的经济效益不高,一些近海过度捕捞甚至造成渔业资源衰退。2021年,海南省提出了海洋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战略方向。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粮仓”,海洋里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我们提供着多元化的食物供给选择。近年来,为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资源观,万宁不断发展工厂化水产养殖、推进渔业园区化建设,积极布局海洋牧场建设,努力推动渔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2月20日,当记者去万宁市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采访时,碰巧赶上东星斑大鱼们“不在家”。临近鱼苗繁殖期,产卵的东星斑都被运输到海里了。“现在东星斑还无法在室内进行产卵,近海的网箱更接近于自然状态,有利于种苗的繁殖。”公司总经理助理林鲁郁介绍,公司主营业务目前以售卖鱼苗为主,“没有养殖大鱼是因为东星斑的生长周期很长,至少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但目前万宁仍然是用传统的木质鱼排来养殖,这些木质鱼排寿命短,抗风浪强度低,一旦碰到强台风,鱼排很容易被损害,网箱中的鱼四处逃窜,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

  其实,相比于工厂化养殖,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成本低,流水环境也更适合东星斑的自然生长。因此,产业园积极培育引进林兰水产、海丰集团(九头鲸)等4家企业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成洲仔岛国家级海洋牧场1个,新增深远海养殖面积5322.94亩,实现了向远海纵深发展。

  “我们现在也在引进日本的深海网箱设备,预计今年就能下海。它抗台风的级别比较高,沉降式、桁架式网箱都有。有了设备以后,我们就可以365天在海上进行养殖作业。”林鲁郁说,“东星斑将来也要放到海里面养,我们这边把种苗培育好,在种业基地孵化出优质鱼苗,再投放到海里进行半野生养殖,真正实现陆海接力。”

  向新图强——

科技创新育好苗

  东星斑到底有多“娇贵”呢?

  它适宜生长水温在22℃~28℃,盐度在22‰~30‰,pH值在7.8~8.5之间的海水中,“水温低于18℃,它就不吃东西了。”

  东星斑耗氧量高,池塘需保持24小时活水运行,除了对水质要求较高,投喂也相当关键。东星斑摄食比较凶猛,一旦投喂过量会导致鱼消化困难、趴底,进而造成烂身、病害等情况。

  种种对环境苛刻的要求,无疑增加了东星斑的人工养殖难度和风险。在万宁,一些普通鱼塘里育出来的东星斑鱼苗,存活率只在10%~15%之间,“养10条鱼,累死累活养一年多,最后也就只活两条。”林鲁郁说。

  为了有效提高东星斑鱼苗存活率,林兰水产从加强育种入手,在2021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陈松林院士团队合作,探索攻克东星斑人工繁殖难关。“以前的鱼苗存在近亲杂交的情况,因此抗病能力、生长速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分塘养殖,避免近亲,在此基础上再选出相对抗病能力更好、更健康的基因来进行育种。目前我们研发出来的新一代种苗,成活率已经普遍达到70%~80%,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突破,养殖利润有了很大提高。未来如果应用陈松林院士团队的遗传分子育种技术,东星斑种苗的抗病、高产性状会更好。”据了解,在陈松林院士的指导下,该公司已经成功选育出第二代东星斑,东星斑苗种规模化繁育与种质创制项目也通过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与普通的东星斑不同,林兰公司养殖的东星斑身体里植入了个体识别芯片。“这些芯片就像是它们的身份证。”林鲁郁介绍,院士团队会通过DNA基因检测筛选优良抗病性品种,再进行种苗繁育。

  为了打造水产科创体系,产业园累计投入科研经费3.07亿元,以“政府+院士团队+企业”为模式,由市政府牵头聘请陈松林院士为现代渔业发展顾问,由企业出资建设科研办公场所,合作成立海南省院士团队创新平台、万宁市鱼病检测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创新应用集成平台,有效攻克了东星斑及其他高值鱼品种的繁育技术难题,实现了从“靠海吃海”到“护海营渔”的转变。

  向绿图强——

绿色高效住“新家”

  以前的和乐镇,海岸线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塘,渔民们靠海吃海,就近引水养殖,但由于生态意识不强,渔民们将养殖尾水直接排到海里,使得附近海水水质遭到很大破坏。从2019年开始,万宁市开始推进海水生态治理工作,清退无序扩张的养殖池塘和养殖鱼排。

  产业园负责人蔡克学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万宁已经陆续退塘退排了一万多口。渔民们的养殖池清退了,那鱼儿们都去哪儿了?在和乐镇盐墩村海南万诺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池内,我们见到了东星斑的“新家”。

  一排排相连的正方形水池中,一边是海水经过杀菌消毒后注入,另一边尾水不断排出,时刻保持着流水养殖的环境。与传统土塘养殖不同的是,室内循环水养殖模式使用过的养殖废水经过过滤、净化、消毒等处理后还可以重复使用,部分排出的尾水,也是经过严格的污水设备处理,达标之后才能被允许排放,如此排水量可减少90%,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以及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鱼苗养殖单产也有了显著跨越。“例如我们会在消毒前后进行水质对比,看水中的微量物质含量以及是否携带病菌,来检查我们的消毒工作做得是否合格。不管发展快还是慢,环保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万诺水产负责人叶慧强说。

  全面推进东星斑工厂化养殖项目以及积极探索多层立体工厂化和室内循环水养殖模式,是自2022年产业园创建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其间,产业园新增了18家企业建设工厂化、集约化养殖基地,建成4.8万平方米多层立体养殖标准园区,并高标准投资深海取排水工程,以及通过自然沉降,药物处理与生物处理相结合等方式对尾水进行分级处理的高标准尾水区,全方位致力于养殖环境的提升。正是因此,“难养”的东星斑产量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产业园东星斑的养殖规模达3810.92亩,较创建前1180亩增长223%。

  此外,在绿色养殖的基础上,产业园也在积极借力数字科技,探索智慧化养殖的新方式。为精准掌握东星斑的生长环境与鱼体状态,林兰公司安装了一整套智能化养殖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水温、水质、氧气含量等指标,并实现自动调节。同时,水体变化数据以及苗损等情况,都会实时上传至智慧水产大数据监控平台。这一平台就像“养殖管家”,依靠细致周密的大数据“养殖台账”提供最佳生长环境,令“生性娇贵”的东星斑也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