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1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基于底图构建的山区县乡村分类发展路径

陈英波

农民日报 | 2025年03月01日 陈英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优化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发展布局,按照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依法编制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2024年,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全县乡村分类大调研,并发布了全国首个以“自然村”为颗粒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实现了一张底图绘全局,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为山区县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借鉴。

  以数绘图,勾绘出的是精准画像。结合遂昌县域现状特征与发展态势,团队建立村庄多维度评价模型,选取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情况等七大方面近100项指标,并依托与浙江农林大学“全校服务全域”合作契机,建立由1位行政村相关人员、1位农林大相关专业教师和3位调研成员组成的“1+1+3”调研队伍,按照“自然村的粒度”“全领域的维度”“全县域的广度”开展大调研,摸清各自然村真实情况。历时1个月时间,8组调研队伍、40余名调查队员完成了对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的实地调研,实现全部自然村无人机航拍。

  在这个以自然村为单元的村庄基础数据库里,归集指标1398项,数据多达3.56亿条,综合了统计、规划、民政等数据,涵盖各村人口、产业、经济、土地等信息,以数绘图、图库结合,直观呈现各村基本情况、当前状况、未来规划等信息,实现可查询、可编辑、可分析、可共享,同步编制村庄基础图册,融合“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大维度数据,为乡、村两级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以指标体系构建村庄发展指数、以发展指数判定村庄类型、以村庄类型确定发展策略的原则,团队科学开展村庄类型判定,将村庄分为5类,其中:特征判定两类,包括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村庄发展指数判定三类,包括集聚建设型、整治提升型、搬迁撤并型。在类型判定上优先特征判定,以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和特色村落保护要求。

  以图定策,目的就是构建以“差序化”为引领的建设布局。对此,团队建立统一的村庄发展分类导引、项目安排集体决策和分类底图共建共享三个机制,在乡村振兴资金安排、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等工作中,推动形成资源要素集中投入,或易地搬迁集聚共富,或风貌管控保护利用等差序化发展定位。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分类底图对全县“三农”工作底盘支撑和精准指导作用,推动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为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村庄规划、产业规划等夯实数字基底。此外,以底图为基础,再结合各部门重点工作实际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实操性的“微应用”图层,实现对部门工作统一引导。

  这一实践具有三大创新。一是以自然村为颗粒落地调查,呈现画质更高、表达更精准,体现一个“精”字。相较于当前普遍以行政村为单元的调查和施策,自然村的粒度更细、像素更高,所呈现的画质也更高、表达更精准,如遂昌县现有行政村201个、自然村却有1640个,这是一个8倍级的增量,对于精准把握各个村庄的个性和特质,从自然村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大的突破性。二是从全领域的广度归集数据,突破了单兵作战的缺陷,实现了开放共享,体现一个“全”字。目前的乡村数据,大多停留在部门条线或局部区域上,样本单一,数量偏少,很难窥得村庄全貌。从县乡村全面入手,多维度全面归集,遂昌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突破了部门鸿沟,实现了开放共享,对使用者和决策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以村庄发展指数引导村庄发展策略,打破了主观臆断的桎梏,体现一个“准”字。山区县乡村“进与退”分类策略制定,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且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去支撑,遂昌县从乡村画像入手,以指标要素确定发展指数,以发展指数确定村庄分类,进而提出分类发展策略,实现了“一村一策”,为山区县不同类型村庄的“进与退”发展策略提供了精准的路径参考。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