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2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构建智慧农业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马永强

农民日报 | 2025年02月22日 马永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农业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融合,是改造升级传统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智慧农业通过推进农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工业等产业融合,逐步成为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把握智慧农业发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探寻智慧农业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攻克智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国际现代农业领域竞争的热点与制高点。农业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是推动我国智慧农业迈上新台阶的动力之源。首先,要加快突破农业瓶颈制约,重点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强化种业创新攻关,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共享保护利用,守护好农业中国“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大食物观,以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其次,加大对农机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智能设备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摆脱对高端设备和数据资源的进口依赖。最后,要持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势科研资源,促进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面向农业精准灌溉、病虫害防治、气象预警、长势分析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定向解决产业发展和市场开发的瓶颈问题。同时,加强农业人工智能、农业虚拟现实等技术基础研发,发展人机协同与农业智能系统,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为智慧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推动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示范,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分产区分类型的农业数据,形成全面的农业大数据资源池,利用智能物联网等农业数字技术构建气象预测、病虫害预测、作物生长预测等模型,实现农产品溯源管理、物流优化以及市场监测。其次,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生态体系,将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与农民等主体联合起来,促进智慧农业全链条中的要素共享与优化配置,延长农业增值增效链条。实现从农业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必须在供应链基础上主抓重点产业,聚焦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做好品牌、渠道以及产品差异化的全方位准备,利用好农业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往绿色、智能、高效、开放方向发展。最后,要对乡村产业进行智慧化、数字化改造,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因地制宜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智慧仓储信息平台与智慧物流系统,从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形成高效的产业链闭环。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底座。推进农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也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首先,加快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农村宽带网络、5G移动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主体网络全覆盖,为智能装备的试验应用提供良好设施基础。其次,加快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进入农田,集成传感器、控制器等先进技术接入智慧农业系统,实现自主导航、精准作业以及远程监控。同时,完善农机装备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机购买、使用、维修等全方位服务。最后,搭建数字乡村平台,健全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发应用农业App,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辅助智慧农业实施。推进“互联网+农业科技”,建立智慧农业技术咨询线上平台,帮助农户能够远程咨询专家、获取技术资料、参与线上培训。与此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智慧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全方位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复合实用农业人才,加快智慧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智慧农业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学科的交叉与集成,发展智慧农业一方面需要培养智慧“新农人”,另一方面需要普及农业技术。首先,要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专业升级和人才培养。通过加大对涉农重点领域专业支持,推进涉农领域人才供需有效链接,根据区域特色产业需要,不断强化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并建设一批农业数智应用实验室等数字化平台,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农业人才队伍。其次,大力推行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组织高校农学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围绕智慧农业信息技术操作规程与工艺、农机智能装备操控与管护等内容,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培育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最后,采取“内培+外引”模式推进技术示范推广。“内培”通过强化本土人才的技术引领与示范,鼓励“新农人”、返乡青年、农业大户等核心群体建设智慧农场、数字农业示范园,进一步优化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展示智慧农业成效,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农民参与和学习。“外引”则是将科研与推广紧密结合,组织科技特派员等农业专家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通过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等形式,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此外,要做好保障工作,根据农业类型和农户实际需求,为智慧农业定制保险产品,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社与村“两委”的带头作用,提高农民应用智慧农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