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黄牛(又称关岭牛)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78个地方畜禽品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北盘江流域19个县,中心产区位于关岭县。关岭黄牛养殖历史悠久,自唐朝开元年间以来作为贡品进贡。关岭黄牛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财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关岭牛“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听的是少数民族山歌,住的是天然氧吧”,享受优越的生活待遇,素有“健身牛”之美誉,塑造了“一生鲜草、一身好肉”的优质品质。关岭牛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两高一低”特点,呈味氨基酸含量高,地方风味浓郁,特色鲜明。2024年,全县牛存栏13.42万头,牛出栏4.49万头,牛肉产量6458吨,产值17.36亿元。
遵义朝天椒因生长时竖立朝天而得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遵义朝天椒种植历史悠久,迄今已有400余年。遵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环境优势,孕育了丰富的加工型朝天椒品种资源,主要有锥形椒、指形椒、团籽椒三大类型,颜色枣红,具有个小、肉厚、油润透光、品味温醇、香辣协调等特点,“入口生津辣正好,沁脾回味满是香”。它是地方名优小吃的主要调味原料,由于遵义朝天椒具有高蛋白、高纤维的特点,用于加工泡椒、糟辣椒、辣椒面等产品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遵义朝天椒是我国传统辣椒出口的主要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被业内评为“全国十大名椒”之首,先后获得国际农交会“最具影响力品牌”“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度最具影响力蔬菜品牌”,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目前,遵义朝天椒常年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年产干椒产量45万吨,带动遵义市辣椒加工企业130余家,职业椒农5.15万户,辣椒职业经纪人3000余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00亿元。
三穗鸭是我国地方优良的蛋系麻鸭品种之一,有600余年养殖历史,1982年被录入《中国家禽品种志》,1993年被列入《贵州畜禽品种志》,2003年被收入《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2013年1月获得原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三穗鸭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2025年三穗鸭入选“贵州省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目前,全县正打造三穗鸭区域公用品牌和“千里山”“翼宇”“水姑妈”“百姓友”等品牌,三穗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扩展第29类处于申报审核阶段。
围绕“以三穗县为中心,到2027年带动全州各县市年出栏三穗鸭5000万羽以上”的目标,大力实施“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战略,推动三穗鸭产业高质量发展。三穗县将积极抢抓三穗鸭产业发展机遇,着手成立“三穗鸭”品牌专家委员会,制定三穗鸭五年品牌发展规划和每年品牌宣传方案,着力打造三穗鸭区域公用品牌。
修文猕猴桃,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酸甜适中、口感香糯,果形长圆柱形,表皮棕褐色,色泽均匀,果肉细嫩,呈翠绿色,色泽均匀,肉质多浆。修文猕猴桃风味独特,富含芳香类化合物,集果香、花香、清香等风味于一体。修文猕猴桃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是营养密度极高的水果。目前,修文猕猴桃种植规模16.7万亩,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近年来,修文猕猴桃产业得到大力支持,已建成贮藏保鲜库428座容量2.94万吨,其中气调保鲜库0.77万吨、高温冷库2.17万吨。当地拥有猕猴桃分拣线10条,日分拣能力达300万斤。培育精深加工企业5家,研发并上市的深加工产品有安慕希修文猕猴桃酸奶、果酒、果汁等,现有知名企业品牌30余个。
黔北麻羊是我国优良品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历经千年进化,科学选育形成了“前观狐狸面、斜看四蹄黑、上望黑脊背、下看肚草白、两角向后翘、小耳朝前立、公羊髯须长、母羊肉垂靓”的外部特征和“性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屠宰率高、适应性强、肉质鲜嫩、色泽鲜红、膻味轻、口感好”的品种特性。
习水县是黔北麻羊的核心产区,现羊存栏22.96万只,出栏19.37万只,基础母羊群体规模稳定在10.2万只以上,全县有养羊农户1.3万户以上,50只以上的养殖户2500户,存栏300只以上的家庭农场88户,存出栏量位于全省前列。现已探索出品种繁育、疫病防控、饲草料供给、饲养管理、屠宰加工等多个体系。已开发“鳛悦”“金泓”“千禾宴”等羊肉系列产品,建成加工企业10家,注册知名羊肉商标18个,利用施黔北麻羊地理标志保护项目,统一打造标黔北麻羊经营门头20个。2024年县内新建成黔北麻羊产品综合体验店1家。已打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直营和冷链配送店200余家,完善“养殖基地+加工厂+线上线下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2013年,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20年举办首届习水黔北麻羊节;2022年习水黔北麻羊节入选全国100个丰收节庆特色活动;2024年黔北麻羊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素有“千年贡茶、百年金奖”之美誉的都匀毛尖,是百年中华老字号品牌。具备了“白毫满布,条索紧细,卷曲似鱼钩”的俊美茶形,留存了“嫩香持久、香清味鲜、鲜爽回甘”的独特品质,早在明代就列为上贡之佳品。1915年,都匀毛尖与贵州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10年,荣获“上海世博十大名茶”;2017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荣获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十强;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4年都匀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2.23亿元,位于贵州省前列。
下一步,贵州将抓好都匀毛尖品牌宣传推介,组织茶叶企业参加杭州、哈尔滨、呼和浩特等都匀毛尖目标城市茶博会。以都匀毛尖名优茶核心产区为重点,都匀、贵定、平塘等茶产业重点县围绕春茶上市做好发布会,充分利用信息发布、自媒体宣传,助力产业发展,提升都匀毛尖知名度、影响力。
2024年11月大方天麻进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名单,县内天麻类注册企业商标34个,大方天麻建设成效明显。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全县规划天麻种植乡镇25个、经营主体168家、坚持以林下仿野生种植为主,2024年完成种植5.36万亩,预计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14亿元。“两菌一种”初上规模,打造全国天麻“两菌一种”供应中心,制定“两菌一种”(萌发菌和蜜环菌、天麻种)技术规范、大方天麻种植技术规程等10项标准,有“两菌”生产经营主体12家,“两菌”年生产能力3500万袋、麻种年生产力1500余吨,供应本县和周边县区及云南等重点产麻地区。种质资源丰富齐全,正开展贵天麻“九龙1号”选育认定田间试验,预计到2025年年底完成选育认定,推广种植贵天麻“九龙2号”2000亩、贵天麻“九龙6号”500亩。加工端成效初显。初加工经营主体10余家合作社,深加工企业4家,产品主要有天麻粉、天麻冻干粉等,全县天麻深加工综合产值达1.2亿元。坚持技术研发,申请相关专利9件,研究开发天麻新产品5个,已挂牌建立贵州省天麻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大方中医药试点县政策优势,挖掘大方天麻药用价值,着力打造天麻院内制剂示范中心。
麻江蓝莓是麻江县农业主导产业,是贵州省的优势农业特色产业,麻江蓝莓于2015年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清单,入选国家第一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并在“我最喜爱的贵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投票环节中荣获第一名,2023年麻江蓝莓收录入贵州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并纳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现授权27家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麻江蓝莓”品牌,年用标量100万枚以上,在贵州省农业品牌建设工作专班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麻江蓝莓品牌建设工作得到更好推进。
在下一步品牌建设工作中,麻江县将立足麻江蓝莓产业发展实际,制订新的麻江蓝莓品牌建设规划,引导更多的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麻江蓝莓”品牌标志,设计统一的特色包装。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多“走出去”参展,开发麻江蓝莓主题文创产品,利用新媒体、新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推介麻江蓝莓品牌。
兴仁薏仁米产自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境内,种植历史已有1000多年。兴仁市地处北纬25度,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35万亩兴仁薏仁米独特的品质,素有“世界薏仁米看中国,中国薏仁米看贵州,贵州薏仁米看兴仁”之美誉,是兴仁市极具代表性区域农产品。
兴仁薏仁米先后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百强农业区域品牌、中国好粮油、中国好品质等称号;2018年,兴仁薏仁米在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排第19位;列入第17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发布的1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单和影响力指数评价榜单,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薏苡)标准化生产基地”获农业农村部验收通过;2023年,兴仁薏仁米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兴仁薏仁米代表企业先后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力争2025年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薏苡)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扩增达6万亩,为市场输送高品质的兴仁薏仁米原料。
产自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雷山银球茶,以独特的银灰墨绿球形外观和传统制作工艺,在贵州自主茶品牌中独树一帜。该产品自1982年问世后,荣获各大奖项40余个,2014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雷山发展茶产业的“当家花旦”。
巍巍雷公山,今朝茶更香。雷山县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达72.8%,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明显,这是雷山人发展优质干净品牌茶的生态家底,茶产业成为全县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富民产业。2023年,伴随雷山银球茶被列入全国“土特产”名录、脚尧牌“高山绿茶”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的喜讯,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3万亩,可采摘面积13.78万亩;茶产品年产量6581.38吨,年综合产值突破11.6亿元,其中银球茶产值2.7亿元,占总产值的近1/4;全县涉茶农户7.8万人,人均增收3500元左右。2024年雷山银球茶产品产量达702.14吨,产品综合产值达3.6亿元,雷山县入选“2024年度中国茶业重点县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