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年来,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6%提高到目前的超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澎湃动能。
1月16日,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黑土区耕地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得科技攻关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总工程师贾仲君看来,是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通过有组织科研筑牢“黑土粮仓”的深厚积淀。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近十年来却正在变薄、变瘦、变硬,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面向黑土地高强度利用下的保护这一国家重大需求,2021年7月,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以“大兵团作战体系”快速集结起院内34家研究所、院外71家单位1400余人的科研“集团军”,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科技会战实施三年以来,这支科研“集团军”构建起东北黑土地土壤退化评价体系与沃土定向培育技术,创建了耕地中小型侵蚀沟填埋复垦技术体系,创新集成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辽河模式等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样板,取得的项目成果有力支撑了黑土地保护利用国家重大任务的实施,46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和省级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主推技术,相关技术核心示范面积14.8万亩,累计推广近2.6亿亩。
引导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力量联合攻关,突出应用导向,统筹推进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后端适用技术推广……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方面的指示愈发明确,就是要向体制改革要科技生产力,向创新体系要效能,来系统推动农业农村科技进步。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需要,开展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有组织科研”,能够解决创新力量分散和资源“碎片化”问题,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纵向上的有机联动与协同创新。而在横向上,明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职责定位,将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力量布局,构建起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湖南是农业大省,坐拥良好的农业科技禀赋。在全国各地谋划新一轮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湖南先行一步,在去年9月制定出台“大农科院”改革总体方案,将省农业农村厅下属科研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归省农业科学院,经深度融合、优化重组后形成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培育全链条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大农科院’改革直指农业科技领域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制约创新效能提升的痛点,以重塑体制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全领域部署,全要素统筹,将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有力提升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目前,“大农科院”改革进展顺利,科研团队整合与学科优化正稳步推进,目标今年6月基本完成各项任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我国农业来说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与经济生产脱节的现象突出,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看似只有“一公里”的距离,跨越起来却并不简单,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谋划、破旧立新。
广东是较早探索“科企合作”,并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的省份之一。其所打造的“华农温氏模式”,以“人的引进”实现技术与成果的转化和企业技术实力的增强,被誉为我国农业领域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一面旗帜。
1992年10月,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的前身簕竹鸡场与华农动物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华农”)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学院以10%技术入股,与温氏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首创高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先河。30余年来,双方的合作层次逐步提升,合作内容不断深化。2003年禽流感疫情暴发,华农投入技术、温氏出资创立了大华农公司,研发生产禽流感灭活疫苗,为广东乃至全国抗击禽流感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双方合作完成的体细胞克隆猪成功诞生,填补了广东在该领域的空白。温氏也从1992年产值3000万元的养鸡场,发展成为以养猪、养鸡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贵州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入手,自202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启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揭榜挂帅”行动,围绕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榜单,号召全省各级农技人员主动“揭榜”,将“解题”高招送到农民手中。
在“揭榜挂帅”机制的牵引下,贵州省农业农村系统与农技推广系统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3年时间实现粮油持续增产,2024年粮食单产提高2.5%,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显著。截至目前已发布“水稻增产8%以上高产示范”等基础性示范服务榜单195个,“玉米百亩方平均亩产800公斤”等创新性示范榜单412个,共吸引7426个团队踊跃“揭榜”,完成5.7万余人次基础性示范服务、243余万次技术服务指导,解决16余万个生产难题。
宁夏则借助金融支持,创新探索科技成果拍卖机制,让科技成果以公开叫价竞购的方式接受市场检验。
日前,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举办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成果拍卖会上,奶牛养殖粪污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等4项技术成果和小麦“宁春69号”等6项作物新品种参加了竞拍。经过激烈竞价,这些科技成果最终全部被企业“相中”,总成交价达到331万元,溢价率达到25.4%。
“把成熟度高、应用前景广阔的农林科技成果像古玩一样进行拍卖,可以说真正打通了科技成果迈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才是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而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眼下,各地对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一个个灵活高效的人才评价机制接续涌现,不断释放着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凭借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1516”的推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下简称“基因中心”)的王飞名从一名普通副研究员“破格”聘上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享受研究员待遇。这一切,得益于基因中心推出的全新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不再“唯论文”,而是根据科研类别设置各不相同的评价指标,激励科研人员各展所长。
根据改革,基因中心针对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服务共四类科研人员设置了可量化且多维度的分类评价指标。例如对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着重考察他的原创性成果的创新性及学术影响力;对应用研究人员,重点评价品种及技术的应用成效;对科技服务人员,则强调科技服务成效、成果转化效益以及科普影响力等。
“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职称定岗’设置,从以‘帽’取人,到以绩择人,打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赋予高技术人才更多话语权,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实现人才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转换。”基因中心副主任刘鸿艳说。
与基因中心试点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类似,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以下简称“基因组所”)也在推行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这项改革重点考量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实用性,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以期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做真学问”的评价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基因组所还是我国首个全面实行“预聘-长聘制”的农业科研院所,予以预聘人才5年至6年的稳定支持,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预聘期结束后实行独立严格的国际小同行评价,确保优秀的人才获得长聘岗位。目前,基因组所已有3名高层次人才通过长聘考核,被聘为终身研究员。
阮珏是基因组所的一名研究员,也是农业基因组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针对全球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算法和软件,经过“预聘-长聘制”的6年考察,40岁出头的他获得了长聘席位。在阮珏看来,没有了频繁的各种短期考核,他可以一心一意按照个人兴趣和长期计划来搞科研。稳定的岗位、良好的职业预期,让他在科研工作中感到十分踏实。
营造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的“软环境”,打破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为人才“松绑”,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