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是丈量幸福生活的标尺。住建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着重要影响。老百姓正逐步从“有房住”向“住得好”转型,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近年来,安徽省不仅让广大群众住得更舒适,还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建筑业能级进阶、农村人居质量改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及工程质量评价试点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
“现在我们脚下这片地方几年前还是低矮破旧的土墙泥瓦,街巷狭窄杂乱,市政配套设施老化缺失,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宿州市埇桥区唐园北区物业负责人吴璇介绍。而如今,这里已摇身一变,成为规划有序、干净整洁、温馨宜人的家园。
宿州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作为安徽的“北大门”,近年来发展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色出行示范城市等称号,还是全国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以及华东地区云计算中心。
宿州既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为提升百姓居住舒适度,近年来,宿州市大力推进棚改工作,共建设棚改安置房9万余套,有力推动了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全市政府投资建设的2.9万套公租房已全部分配入住,累计发放公共租赁住房补贴5.2万户。自2022年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来,已实物建设筹集5800余套,有效解决了新市民、青年人及产业园区职工等群体的住房难题。
唐园北区项目作为宿州市重点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达126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9栋高层住宅楼、一座21个班级的大型幼儿园及4栋沿街商业组成,安置居民1762户。“小区环境特别好,到处都漂漂亮亮的,住着安全又舒心。”小区居民孙雪霞说,“以前我家是自建房,周边环境‘脏乱差’,和现在没法比。”
唐园北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征集安置户意见,户型面积在90平方米至130平方米之间,涵盖两室至四室的多种空间设计,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居住需求。小区地理位置优越,向北500米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汴河公园,向西500米是宿州市中心公园——三角洲公园,南侧紧邻沱河景观带。
宿州市住房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王玮表示,宿州立足本地实际,综合考虑人口、土地、经济、房地产市场等因素,灵活采用货币化安置、回购商品房、企业代建、融资联建等多种方式,确定了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棚改安置房建设模式,稳步推进计划项目实施。此外,公租房民生保障也落到实处,不仅做到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应保尽保,还将保障范围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
在合肥市一处“高颜值”住宅小区里,孩子们嬉笑玩耍,老人们悠闲漫步,邻里之间氛围和睦。这里是合肥仪表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凭借高品质的建筑设施和舒适的人居环境,颠覆了人们对回迁安置房的传统认知,成为安置房中的“网红”。
合肥仪表厂宿舍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占地面积约44亩,有7栋平房和18栋楼房,近2000人在此居住。最初建设的房屋多为砖混、砖木结构,电线杂乱无章,基础设施老化,道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堆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以前污水横流,苍蝇、蚊子、蟑螂到处都是。”小区居民张立煌回忆起过去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居民们对改造小区的愿望十分强烈。
包河区通过科学规划,采用开发代建模式,将地块安置与商品开发统一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规划布局,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并同步配建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征迁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这是包河区首例政府与属地企业中铁四局深度合作的安置房代建开发项目,2022年5月开工,2024年4月交付,比原计划提前了6个月。项目能够快速且高质量完成建设,实现居民回迁安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展居民自治,让居民参与征迁、建设、安置、治理的全过程。
居民征迁自治小组由11名选举产生的居民代表组成,并推选出楼栋长,遇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街道搭建协商平台,组织居民代表和设计单位多次召开研讨会,引导居民参与房型设计,还多次举办安置房业主开放日活动,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水平。自2024年4月小区物业入驻以来,已协商解决了40余项居民关心的问题。
“这里变化太大了,我们非常满意。”小区居民王守珍和老伴张立煌开心地分享着新生活。回迁住户中老年人居多,小区为此增加了许多适老化设计,临街居民楼底层还配备了健身器材。
据了解,自中央提出“三大工程”建设以来,包河区全力开展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攻坚行动。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完成42个城中村和旧危房改造项目。
走进黄山市黟县,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平坦干净的马路环绕田野、穿村而过;村内房前屋后整洁有序,村民在闲暇时光健身、聊天,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以前村里村外猪圈、厕所随意搭建,垃圾柴火乱堆乱放,又难闻又难看。现在到处是通透美观的亭落院墙、花圃菜园,就像一幅画。外面环境变美了,我们自己家也得收拾得整洁、舒适、现代化。”黟县渔亭镇汪村村民吴保利细数着村容村貌和自家居住环境的变化,言语间满是感慨与幸福。乡村环境变好后,游客也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将家中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或“农家乐”。
“以前的房子只有50多平方米,还在老矿区,生活很不方便。现在拆迁,政府给了补贴,我搬到了近100平方米的新居。房子宽敞明亮,住着舒服多了!”铜陵市狮子山独立工矿区农民工安成美说道。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曾是铜战略资源保障基地,但随着铜矿资源逐渐枯竭和矿山关闭,发展重心转移,周边农村地区出现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项投资1.66亿元的地质灾害区移民安置工程及邻里中心项目,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该项目新建8栋安置房,配套建设了小区道路、广场、绿化、照明、配电和给排水等附属工程,帮助310户居民实现避险搬迁。同时,邻里中心及农贸市场综合楼工程项目总投资8999.85万元,总建筑面积14950平方米,其中邻里中心11890平方米,农贸市场3000多平方米。项目建成后,不仅填补了矿区邻里中心的空白,还取代了使用五十多年的简易木制大棚菜市场,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卫生的生活环境。
“周边农村地区也在这次整体搬迁范围内,农民的就业情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还提升了生活质量。铜陵市正通过这些改造提升工程,将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新城区,以及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的示范区。”狮子山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卫平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