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第5版 乡风文明返回
文化沙龙

给压岁钱“减压”,让祝福更纯粹

杨钰莹

农民日报 | 2025年02月13日 杨钰莹

  年节刚过,大大小小的压岁钱红包让孩子们喜不自胜,但却成了很多已婚人士,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烦恼。“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出血’”“压岁钱花光年终奖”等声音不绝于耳。不仅掏空了钱包,由压岁钱引发的各种“人情债”“攀比”现象也让人头疼,且在人情味更为浓郁的乡村地区更为明显。

  压岁,意为“压祟”,源于汉朝。在传统文化中,有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同样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期许。原本承载着美好寓意的压岁钱,缘何成为人们过年期间的一种负担?

  笔者犹记得,小时候收到村里长辈的压岁钱不过几块钱,而今压岁钱早已水涨船高,五十块、上百块已是寻常。细思之,压岁钱的“膨胀”,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准、收入水平提高的一个缩影。然而,还要警惕压岁钱不应被“面子”所异化,成为评判一个人身份、家境、收入的标准;也不应被看成“尺子”,成为衡量亲情远近、友情亲疏的砝码。

  给压岁钱“减压”,不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礼轻情意重”“重义轻利”等传统价值观,正是对健康金钱观的生动诠释。在经济大省广东的一些地区,人们常年因循保留着5块、10块的压岁钱传统,农村地区甚至更少。长辈发完压岁钱红包后,再送上“利利是是”的祝福语,意为祝愿新的一年一切顺利,有利好的事情发生。如此,不仅让发红包的人少了负担,收红包的孩子少了攀比,还和谐了人际关系,让压岁钱回归祝福本质,让春节的文明风尚与年味更足,一举多得。

  给压岁钱“减压”,各地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倡树新风。比如年前广西百色市出台《百色市开展“遏制攀比压岁钱移风易俗过大年”倡议活动方案》,其中提到:少发压岁钱、提倡发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提倡晚辈向长辈送上有意义的“祝福礼”。当地多家银行还专门开设小额新钞兑换窗口。广西防城港市发出倡议书称压岁钱是长辈给予晚辈的新年贺岁礼,不是亲友之间互相攀比的“面子钱”,不提倡向直系亲属之外的其他亲朋好友发压岁钱。诸如此类,都是柔性引导、纠偏高额压岁钱现象的应然之举,值得肯定。

  给压岁钱“减压”,家长们同样需要理性回应压岁钱问题,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近期,不乏听到个别因收到大额压岁钱红包,一朝变成“小富翁”的孩子们,因为压岁钱去向与家长发生小摩擦的例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红包是自己人情往来换来的,所以理所应当要没收;而孩子们则搬出各种“明文规定”,力争自己有绝对的压岁钱使用权。事实上,与其争执压岁钱该进谁的“口袋”,不如从根上治起,减少附着于压岁钱上的“铜臭味”与大人世界精打细算的“经济账”,让孩子们趁此机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学会珍惜和感恩。

  一枚铜钱、一张红纸,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家的温暖与浓浓乡情,这也是压岁钱传统文化为何能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期待压岁钱卸下重负,继续守候一代代中国人的春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