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咚锵……”鼓声起,高跷舞。春节将至,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高跷队的排练场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小伙子们脚踩3米高跷,随着社火音乐的鼓点舞动起来,个个精神抖擞;在另一旁,年仅7岁的钟光翔和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张杰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地练习着每一个动作。
张杰的父亲张寿林是一名“90”后,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叔叔曾经都是高跷演员,在家中长辈的耳濡目染下,自己从小就与高跷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孩子刚满8岁,从去年就加入到高跷队伍中,自己成了孩子们的教练。“小朋友踩的高跷是50厘米,练习虽然辛苦且具有风险,但依然抵挡不住孩子们报名参加的热情。”张寿林说。
鲁沙尔镇高跷协会会长李玉龙介绍:“高跷表演极具特色,跷身最低的50厘米,5米的高跷难度极大,危险系数很高,对演员的高跷技能要求极为苛刻,但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演员们已经能熟练掌握。”
“青海高跷看湟中,湟中高跷看鲁沙尔。”高跷是社火中的重头戏,被称为“空中舞蹈”的鲁沙尔高跷,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如今,鲁沙尔高跷不仅是春节期间的一道文化盛宴,更是湟中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春节期间,队员们脸上涂上油彩、身着各色服饰,走上街头。观众将一路跟随,共同观看这项传承了六百多年的非遗社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