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如今首上加首,我国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为乙巳蛇年春节增添了新的文化意蕴。
有人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话不难理解。从内涵上说,宏阔如天文历法,厚重如礼俗信仰,细微如衣食住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最为隆重的节日里得到集中体现。从范围上看,从东南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北国边疆到南海之滨,此时此刻,过年就是全体中国人最大的事。“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献灯耍龙戏细腰,舞动金身展威风”……中华大地山河广袤,各地年俗或许不尽相同,但其中所蕴藏的强大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却是高度一致的。我们说过年,其实过得是一种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春节是诗意的,也是生活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关于春节的诗句。春节的文化气质,在大江南北锣鼓喧天、千家万户烟火升腾中有了更为具象的体现。人人岁岁过春节,春节因而历久弥新,愈发浓烈醇厚。我们透过春节这一窗口,看到历史,体悟当下,也洞见未来。当无论身在何处的炎黄子孙不约而同开启阖家欢模式时,春节便刻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成为一种文化自信的非自觉表达。而文化自信,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持久的力量。
春风辽阔,诗意山河。春节前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分赴全国10个省区,北至黑龙江、辽宁,南到云南、海南,东达浙江、广东,西抵新疆、青海,还有中部的河南、安徽,邀您一同来看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年俗活动,感受乡亲们的热情,领略乡土中国的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厚重,在团圆与欢庆中汲取阔步前行的精神动力。来吧,一起过个红火文化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