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1月9日—11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主办,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2024年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年会以“数智引领农林教育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50余所农林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等齐聚,围绕推进高等农林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展开交流。
“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教学新质生产力,其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人工智能必然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这种赋能具有全面性,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和方式、课程教材体系、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评估方式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理事长王涛表示,高等农林院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深刻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林高校的工作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快人工智能与高等农林教育融合,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数智教育改革的集结号已在中国农业大学吹响。“人工智能+园艺”“人工智能+动物科学”“人工智能+水利水电工程”等一系列双学士学位项目顺利招生,开辟了“智慧+大农科”专业发展新赛道。“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微专业、AI赋能的新形态课程与教材已应用在课堂上,智慧教室全面升级改变了教与学的互动方式……
“人工智能不仅是教育的辅助工具,更是决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力量。”高等农林教育分会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曹志军指出,中国农业大学正在教育部支持下全力研发农科领域垂直大模型,打造精准服务农科教学的综合智能体,为高等农林教育注入新动力。
在华中农业大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浪潮已涌动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来到智慧农业实训基地,你能看到田间作业机器人、作物长势监测机器人、智能采摘机器人“巡逻上岗”,学生通过远程操作大田养分监测系统、云端控制灌溉系统等智能装备就可以“掌控全局”;走进智慧实验室,教师可将示教台画面及课件资料推送至大屏及学生交互终端展示,并实时查看各实验台实验画面,给予针对性指导……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我们正在从数智耕读、数智实践、数智巡课、数智科研四个方面推进数智教育。”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表示。例如,在耕读教育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学习体验;自主研发育种大数据算法工具“天权”,打破国外生猪育种技术垄断,计算效率超国际同类工具近100倍。
可喜的是,这样的探索已初获认可。据了解,华中农业大学一体化推进智慧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成为18个入选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高校之一。
2019年6月,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新农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生物育种科学、兽医公共卫生卫生、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一批新农科专业以中国农业大学为发源地,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涌现,形成强劲的专业群力量。曹志军强调:“发展新农科,既要重视新一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对传统农科的升级改造,也要加快布局一批具有引领性、适应性的新兴专业,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面向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全国农林院校积极创新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加速农工、农理、农医、农文的交叉融合。
坐落在美丽的滨海城市——福建省厦门市的集美大学是一所以“工海”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卓越农林人才的需要,2020年,学院开始实施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陆续新增生物信息、大数据、专业类双语课等课程,拓展新农科专业内涵,建设智慧渔业、休闲渔业、渔业管理3个学科交叉的专业选修课程群,强化培养学生的复合创新能力。
在同样因海而生的广东海洋大学,新农科的改革也在加速推进。
“顺应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广东海洋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对接现代化发展需要,跨学科开设生物学、兽医学、水产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等课程,提升学生跨学科构建知识体系、跨学科创新技术和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广东海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安立龙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深化改革,整合学科资源优势,促进信息、电子、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经济、管理专业参与传统专业和产业升级,解决现代产业发展难题,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三农”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张“特色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南北行”,进一步强化学生爱农情怀。
“我们学校南靠秦岭,北依黄河,基于地域特点,一方面依托秦岭火地塘林场等自然生态资源,让学生体验秦岭生态之美,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另一方面以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和延安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传承西农人围绕黄河修复和水土治理持续奋斗的科学家精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马闯说。据统计,该校6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大地,74%的毕业生选择投身“三农”事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有爱农情怀,也要有兴农本领,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南京农业大学自有一套“章法”。“我们强化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平台条件,在教学设计上多点布局,强化本科实践教学地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优化实践教学运行管理,保障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曹爱忠介绍。
生命科学学院参赛团队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中获得七金三银;动物科技学院在生态畜牧场设计规划大赛中两次斩获全国赛特等奖;动物医学院亮相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食品科技学院参加“明日工程师”论坛竞赛……在南京农业大学,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品牌赛事,让学生在竞赛中积攒经验,得到成长。从实践课堂,到参与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再到最后与产业对接进行成果孵化,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锻炼科研创新与综合实践技能,持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放眼全国,各农林院校近些年持续创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了一些有效路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牛精英计划”等特色实践育人范式,深入农业科技、产业一线实施教学,培养学生“解民生 治学问”的综合能力;位于“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潍坊科技学院利用办学地现代农业产业优势明显、链条完整的特点,发挥企业教育主体作用,培养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更多农林学子正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青春朝气与澎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