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第7版 农村合作经济返回

青海化隆县

创新经营模式 拓宽增收路径

李玉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农民日报 | 2025年01月11日 李玉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冬意渐浓,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岸边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刮起凛冽寒风。“我们这里的青稞长势好,亩产有300至500斤左右。”昂思多镇德加村村委会主任朱公保才旦正筹划着青稞的储存和加工事宜。

  德加村平均海拔2800米,耐寒性作物青稞是这里的主要作物。人均耕地面积大、群众耕种经验足,基于这些优势,村“两委”明确了“统种共富”的发展思路。“村集体发挥居间服务的作用,推广多环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土地的种、管、收等环节交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村民年底还有分红。”朱公保才旦介绍,了解到“统种共富”的诸多好处之后,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024年,德加村共收获了600多吨的青稞,这么多的青稞怎么用?“一半销往西藏,一半村里自留。”朱公保才旦胸有成竹。

  石磨旋转之间,青稞面粉独有的麦香扑鼻而来。村委会办公楼旁边的青稞加工车间内,村民万玛吉将青稞炒面装袋、称重、封口,说话间,十几袋青稞炒面已完成包装。与此同时,村里的青稞酒厂里,技术人员正忙着看成色、测度数。一粒粒青稞,经勤劳能干的德加村村民之手,种成了粮食,磨成了青稞面,酿成了青稞酒,成为了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产品。

  收成后纯收益的80%分红给入股农户,20%分红给村集体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村集体的利益得到均衡保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统种共富”项目启动之初,就已确定好了分红比例。“2024年,村集体收益20万元,入股村民每亩增收200至300元。”朱公保才旦心里有本账。

  高原山村的特色农产品如何走出山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2024年,朱公保才旦参加了锡山和化隆两地交流协作,把化隆人的勤劳质朴和优质农产品推介到江苏无锡市锡山区,锡山区已经连续两年为化隆举办了“锡网情深·跨越山海,苏青协作乡村振兴新媒体运营培训分享会”,交流电商销售经验。

  “除了接受省内的线下订单,我们也积极尝试线上直播,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业余时间,朱公保才旦还是一名“主播”,平日里忙完手头工作之后,他会在直播镜头前推介家乡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当地的青稞酒、青稞炒面系列产品已远销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等地。现在,朱公保才旦又瞄准青稞绿麦的市场需求,启动建设绿麦加工车间,为青稞产业延链补链打基础。

  2023年以来,化隆县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巴燕镇、昂思多镇等乡镇率先行动,创新推行“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4年,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160万元,助力化隆县开展“统种共富”,试点乡镇13个,村33个,参与农户324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