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持续不断的赋能,方能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同步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亟须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成效提供科学指引,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涉及赋能主体的转换、赋能方式的转型和赋能成效的提升,通过这三个关键方面的协同推进,才能真正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效能,切实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在赋能主体上,意味着从传统生产力赋能到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转换。从传统生产力赋能到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转换,是时代发展推动下的一场深刻变革,体现了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发展能力提升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更高要求。在传统生产力赋能乡村经济发展的框架中,土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核心要素,这种模式在解决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增产等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然而,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其局限性愈发明显。同时,乡村生产方式以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为主,产业链短,缺乏现代化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话语权,制约了乡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为传统农业经济带来革命性变化。通过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高效、绿色、智能化转型。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从单纯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更多依赖于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与产业链的高端化转型。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更注重增长质量与效益,符合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技术进步的多重要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从传统生产力赋能到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主体转换,不仅是技术升级的过程,更是乡村经济结构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这一转换过程意味着乡村发展不仅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还要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手段以及绿色生态发展,全面提升生产力水平。通过这一转型,乡村经济结构将逐步向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绿色生态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经济结构转变。同时,新质生产力赋能也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重塑乡村发展理念,从过去的重生产、轻生态、轻文化,转向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转换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不仅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了乡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在赋能方式上,意味着从单向推进式赋能到系统协同式赋能的转型。单向推进式赋能以“自上而下”的指导方式为主,通常由政府或单一主体主导,通过资源投入、技术推广和政策支持直接推动乡村发展。这种方式在过去的乡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初期阶段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单向推进式赋能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它更多关注资源的外部输入和短期效益,容易忽视乡村内部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些资源丰富的乡村可能实现了快速发展,而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则可能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这种赋能方式往往将农民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是系统性和协同性的提升,不仅涵盖了外部技术或资本的引入,更为侧重通过多方力量的联合,推动乡村各个方面的整体优化。人力、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在更高层次的协同机制下流动和优化配置。乡村振兴中的系统协同式赋能还注重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引入绿色农业技术和生态修复措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系统协同式赋能注重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文化发展。乡村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开展非遗保护、文化节庆活动等,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从单向推进到系统协同的赋能方式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从效率导向向全面发展导向的跃升,其本质在于将乡村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全面的视野下,通过多主体协作和多维目标的平衡,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这不仅改变了乡村发展过程中资源流动和使用的方式,更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与主体参与的模式。
在赋能成效上,意味着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的构建。乡村发展的外部驱动阶段主要表现为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注入以及技术的引入,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动条件。这些启动条件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外部动力,能够在短期内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然而,单纯依赖外部资源往往容易导致“造血”能力不足,乡村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与路径,长远来看可能陷入依赖性困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旦外部资源与支持减少,振兴成果可能难以维系。因此,仅靠外部驱动并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长远需求。赋能成效的显现更需要注重从外部资源驱动到内生动力构建的转变。
内生动力的构建更关注乡村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内生动力的构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它强调乡村发展不应单纯依赖外部力量,而应激发自身的潜力和活力。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作为发展主体,通过自主创新、资源整合和文化传承等手段,逐渐形成自我驱动的发展机制。内生动力的核心是乡村在面对发展难题与挑战时,能够通过自身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进而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从外部驱动到自我驱动的转变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用好外部资源的“催化剂”作用,又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模式创新,帮助乡村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尤其在挖掘乡村产业特色时,应更加注重与当地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的结合,避免“千村一面”的发展模式,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通过这种内生动力的构建,乡村才能走出一条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进展与成效的取得不应仅体现在短期的经济增长上,更关乎主体从“依赖”到“独立”,从“他者驱动”到“自我驱动”的转变,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系统性、深层次转化过程。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乡村逐步摆脱单纯依赖外部资源驱动的局限,逐渐开始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内生动力体系。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使得乡村发展的自主性显著增强,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助力乡村居民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