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时节,走进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千亩高标准农田平整连片,机耕路纵横相通,灌溉管道连通的农用井,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间地头。
“过去田块高低不平,机器下田有泥脚,开不起来;如今在高标准农田里,耕种管收全程都能机械化,种田越来越方便喽!”悦来镇保民村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种植大户戴华,说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便利,分外喜悦。
近年来,海门区加快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过去,悦来镇保民村田块细碎,高低不平,水塘坑洼随处可见,灌溉机井老化,水渠规划设计不科学,2019年以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填埋废弃沟塘,对原有灌溉沟渠重新规划设计。农田在悄然改变,细碎田减少了,成方连片的大田块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升。
耕地资源寸土寸金,能增加一亩是一亩。“我们把农田里的‘毛渠’由明渠改成了‘暗管’,只在必要的地方保留主干道沟渠,这样设计,可以腾挪出一部分耕地。”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保民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2850亩,填埋废弃沟塘56条、45.3万立方米,实现新增耕地232亩。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实行适度规模化流转,农户亩均增收400元,项目区村民还可以土地入股方式获得每亩700元的保底分红,加上参与项目区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打工的收入,人均年收入超2.5万元。悦来镇悦南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连片程度由原来的平均每块7~8亩提高到了50亩以上,现代农机进入田间作业可以实现“任我行”,不仅为改善粮食种植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粮食产量,每年还新增耕地收入6.3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
悦来镇的变化正是海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耕地的碎片化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的推进,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此,海门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中,分类施策,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方工程15%的财政资金,开展田块整治,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和挖掘其潜在的发展能力。在尊重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对于继续耕种的农户可优先在“大田”选取地块作为“自种区”;对不再耕种的农户承包地列入“流转区”,由种植大户承租。通过农户双方自愿“互换并地”,一体推进零星田块整合和空间置换腾挪。同时,加强项目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督促设计单位做到“三到位”,即现场勘察到位、群众意见听取到位、规划方案比选到位。以废旧房屋三棚、废沟塘为突破口,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田块平整行动,合理调整田块大小,控制田面高差,提高田块平整度,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该如何科学使用?为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的后半篇文章,海门区创新思路与江苏沿江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平整后的土地加强土壤改良等措施,提升耕地地力,推广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节肥减药等技术,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丰收良田。2023年,海门全区粮食播种面积79.59万亩,粮食总产25.84万吨,水稻面积从2012年的0.8万亩扩大到2023年的11.07万亩,先后建成悦来、临江“万亩吨粮田”示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保民村的2050亩新型合作农场是海门区最大规模的新型合作农场,以江苏沿江农科所为技术依托,村集体种植的小麦水稻达到“吨良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