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3日
第6版 科技创新返回

一束芽条结出“幸福薯”

——中国热科院“华南9号”黄心木薯边疆致富记

何翠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卫哲

农民日报 | 2025年01月03日 何翠翠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卫哲

  

  黄洁研究员为木薯种植户讲解“华南9号”黄心木薯追肥提质抗风技术。 何翠翠 摄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等地,“华南9号”黄心木薯带动了一批批边民发家致富,被当地百姓称为“边疆致富宝”。木薯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不仅是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作物,也是我国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稳边固边的重要农业产业。

  在广西,木薯的种植面积已达27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七成。“华南9号”黄心木薯如何扎根祖国边疆,又怎样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这还要从防城港市那良镇大河村说起。

一个木薯新品种盘活撂荒地

  大河村是地处中越边境的一个村庄,“华南9号”黄心木薯最早就在这里扎根。客家小伙翁开宁早年在广州打工,2011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时,发现村子里有不少撂荒地,便开始盘算如何能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

  翁开宁从市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刘义明那里得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领导去海南开会时带回了一批“华南9号”木薯种茎,是食用品种,好吃又好看。

  把新品种木薯种在撂荒地上,问题不就解决了吗?翁开宁决定试一试。元宵节后,他找刘义明要来一小捆“华南9号”木薯种茎,开始整地、起垄、种植、施肥。年底收获时,翁开宁在地头开了一场木薯品鉴会,细嫩松粉、清香可口的木薯征服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味蕾,大家纷纷对种植木薯有了希望。

  由于缺乏技术,翁开宁种的木薯茎秆高大粗壮,果实却很小。怎样种植才能既好吃又高产?在刘义明的帮助下,翁开宁陆续联系到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北海综合试验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向“华南9号”木薯品种的培育人黄洁研究员请教配套栽培技术。

  在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和帮助下,翁开宁采用木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逐渐将“华南9号”木薯品种的生产潜力发挥了出来,鲜薯产量和品质都得到很大提升。他还联合村里一批返乡年轻人成立了木薯种植公司,在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全程指导下,摸索出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种植技术,并针对不同种植户形成了差异化的合作模式,如根据地形条件、地块大小等,合理布置木薯大垄宽行宽株,以获得更加高产、美观、美味的商品薯;让农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种植或合作种植等多种模式,并为他们提供挖木薯、去皮、打包等工作岗位。

  翁开宁给记者算了笔账:按照高产栽培技术科学管理的“华南9号”木薯每亩产量5000~6000斤,鲜薯售价约2~3元一斤,每亩效益能达到1万元左右。村民种植木薯既可以卖鲜薯,又能在木薯种茎紧俏时卖种茎,还可以去木薯种植公司上班,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今村里不仅没有了撂荒地,就连房前屋后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华南9号”木薯。

  大河村地处我国与越南的边境,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曾一度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今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村里的交通、仓储、物流产业以及农田建设都取得了显著发展,鲜薯通过冷链36小时内就可直接送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翁开宁说,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电商销售模式的兴起,为食用木薯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客户,解决了鲜薯的销路。木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也从实地面对面指导,升级成了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在线指导,大大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指导效果,成就了“华南9号”食用木薯在边疆的发展壮大。

一碗木薯糖水引得三儿归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防城港市依托边境优势,迅速发展电商产业。其中,口感好、卖相佳、营养丰富的“华南9号”黄心木薯成了消费者的抢手货,并以电商网络为纽带,以那良镇为中心,向周边乡镇扩展。

  唐十三是防城港市大菉镇山中村的村民,他的三个儿子为了寻求更多发展机会,陆续离开家乡,去了大城市打工。2018年春节前,做电商的侄子邀请唐十三品尝了一碗金黄色木薯煮的糖水,里面的木薯口感软糯、清甜,特别好吃。原来侄子在那良镇做收购木薯的生意,由于货源不足,也想在本地种植“华南9号”木薯。

  唐十三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带头种植“华南9号”食用木薯。2019年,他的50多亩木薯大获丰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精品食用木薯卖到了5块钱一斤。看到市场可观,周围的村民也陆续加入了种植木薯的队伍,如今,当地“华南9号”木薯的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亩。唐十三还牵头组建起2个专业合作社,建了5个冷库,拓展电商销售平台,组织鲜薯货源销往广州、深圳甚至拓展到东北等地,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不过最令他欣慰的,还是他的三个儿子从大城市回到了他的身边,帮助他一起做大家乡的木薯产业。

  “我喝了一碗木薯糖水,不但寻到了‘华南9号’这个致富宝,还让孩子们也回到了我身边。”唐十三感慨万千。这几年,“华南9号”越来越火爆,南宁、玉林、柳州、广州、深圳,甚至东北等地都有客户来抢购,每年的鲜薯都供不应求,种茎更是需要预定。

  自2019年种植“华南9号”木薯以来,唐十三虽然每年都在努力扩大面积,但规模一直没有突破500亩,因为每年的木薯种茎都不够种,每到收获季,想种“华南9号”木薯的乡亲们总是来找他要种茎。为了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唐十三都是把自家基地的种茎优先供应给大家。

良种配良法,丰收有保障

  木薯是重要的淀粉、酒精和饲料的原料,是非洲居民的口粮。1990年,刚参加工作的黄洁就想培育出一种好吃、高产的食用木薯品种。他跑遍了海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木薯地,观察木薯生长性状,每到木薯收获期,他都会下到地头亲自品尝。

  多年积累的经验让黄洁的味蕾像仪器一样灵敏,用舌头轻轻一尝就可以基本判断出木薯内的氢氰酸含量阈值,以此来帮助他培育出口感好且高产的食用木薯新品种。多年来,他充分利用在海南收集的木薯优良单株,经无性系多代评选,最终育成“华南9号”,并于2005年通过审定。

  作为典型的食用木薯品种,“华南9号”木薯最主要的优点是食味俱佳,薯肉为蛋黄色,色泽金黄、无苦味,直接切段蒸煮后,细嫩松粉,清香可口。这一品种的淀粉含量高,纤维少,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较为丰富,并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矿物质。

  黄洁告诉记者,施肥技术对木薯的产量和品质有着显著影响,施多了氮肥则地上部长得旺盛,下部薯少,易苦,遇台风容易倒伏。黄洁研究团队以我国土壤供肥能力及木薯营养需求规律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总量减磷控氮钾,基肥增氮钾、追肥减氮增钾、适施中微肥”的策略,以“大配方、小调整”原则指导各地木薯减肥提质节本增效技术。通过合理控施氮肥,使地上部长势矮壮抗风,薯稳产、品质优,通过增施钾肥,来提高木薯的品质和抗病虫能力。

  截至目前,黄洁团队先后起草了6个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针对食用木薯专门起草了生产规程,并规范了木薯从种茎储藏、选地种植、养分管理,到木薯品质和食味等评价,为种好高品质商品薯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导。

  2024年初,翁开宁带着在广西“十万大山”山脉里精心栽培的“华南9号”木薯,参加了2024年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并获得了金奖。“现在国家对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农民也知道了品种权、品种种植权。”他说。当时参赛的木薯品种有的被其他公司斥资购买了独家种植权,但“华南9号”木薯却不需要花钱购买。

  黄洁告诉记者,“华南9号”木薯品种培育团队为了让更多种植户能够种植该品种,让更多消费者能吃到好吃的木薯,主动放弃了品种权转化权益,并积极到各地指导高产优质种植技术,让利于民。

  2024年夏天,黄洁团队再次来到那良镇指导生产,在田间地头为当地种植户讲解最新的木薯追肥提质抗风等技术。在9月的“摩羯”超强台风过后,翁开宁第一时间向黄洁汇报木薯生长情况,他开心地分享:“遵从老师们的施肥新技术,‘华南9号’木薯在台风中没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