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规划先行,科学规划乡村发展蓝图、合理布局乡村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但我国行政村(社区)存在区域差异大、类型复杂、自然资源禀赋不同等特点,现阶段乡村规划面临哪些难题?如何分类编制乡村规划?编制实用性的乡村规划需要通盘考虑哪些因素?
近日,围绕这些热点话题,由清华大学、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主办,以“新时代、新乡村、新规划”为主题的乡村建设高校联盟·2024乡村规划实践专项委员会年会暨乡村规划实践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召开,全国96个高校、规划设计单位与智库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和各界代表结合各自实践,就“大都市地区”“农业主产区”“生态地区”三个地区如何分区分类、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展开交流,为高校助力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样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会专家表示,城乡规划不能“各自为政”,要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共进与均衡发展。“乡村规划,要重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生态、文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化价值,进行优势互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王健说。
“在乡村规划和实践过程中,一个村庄是没有巨大力量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段德罡在研究中发现,村庄碎片化是乡村规划的难题,乡村“抱团取暖”才能够让其拥有和城市一样的基本能力。他建议,应考虑村庄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实际价值,重视乡村产业的联合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大学教授杨晓春也表示:“在规划中应该考虑联合多个村庄,实现区域统筹,发掘乡村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与都市形成资源互补机制,从而形成共荣共生的关系。”
与会专家对不同类型大都市地区的典型性、复杂性与多元性开展讨论,提出大都市地区乡村更要关注人口双向流动、产业多元化等趋势,在城乡关系中找准定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京津冀乡村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薄弱的。”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晓宇认为,乡村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在大都市地区做乡村规划不仅要考虑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完善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还需要综合考虑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通过规划,让村民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权利,是我一直研究的内容。”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耿虹提出:“不能按照一张‘图纸’建设城市和乡村,乡村规划应该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同济大学教授栾峰对此表示认同,他的团队采取“陪伴式服务”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规划师还会研究最新政策、学习农业知识,最大程度地保证农民的需求落实在规划上。”栾峰说。
目前,我国划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占比达75%,产量达78%。这些区域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农业主产区做规划,必须把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作为前提。”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各地需要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从而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结合资源禀赋做规划,是农业主产区规划的“必修课”。新疆大学教授塞尔江·哈力克结合实践,以“如何在干旱条件下让乡村适应环境”为切入点进行乡村规划。“在规划中,我们主张结合新疆特色,比如房子相依而建,不规划大马路、大广场、大水面,节约土地和水资源。”塞尔江·哈力克说。
“‘六分山、两分水、一分田’是重庆的地理现状。”重庆大学副教授王正表示,他在实践中采取分类施策、精准规划的模式,将乡村进行“单元式”规划。“以一个中心村为核心,周边根据地理、文化等单元进行包括产业、文化等方面的整体规划。”王正说。
针对农业主产区乡村地区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会专家结合一些乡村实践案例展开了讨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冷红主要关注农业主产区老龄化、空心化对乡村规划的影响。冷红认为,应优化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将人口收缩的因素加入到乡村规划当中,想办法增强农村社区的活力。
人口收缩、弃置农房数量增加等也是东南大学副教授高舒琦在规划中考虑的因素。他建议,应建立健全农房产权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空心化地区产业发展。
如何实现农业主产区乡村规划过程中各方价值观的平衡,是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劲关注的问题,他说:“在乡村规划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村民的现实需求与利益诉求,最终促成政府、村民、设计者等多方共识。”
生态地区往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清新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等,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
“我认为首先应明确生态地区的功能定位,才能确定乡村该如何发展。”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赵兵认为,要围绕生态地区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推动生态地区的村镇融合互动与关联发展。赵兵表示,应重视传统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促进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定位和文化的交流。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挖掘乡村的价值、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是多位专家共同聚焦关注的议题。
“大部分生态地区较为偏远,其价值未被发现和挖掘,内在价值很难得到释放。”南京大学教授罗震东表示,需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生态地区提供更好的发展路径。
福州大学教授沈振江则提出可以使用更多新型智慧技术工具,辅助开展生态地区的乡村规划工作,“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农作物、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更加科学地评估乡村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识别出潜在的生态脆弱区域或资源过度开发的风险点,优化乡村布局。”沈振江说。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叶红对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生态地区的乡村规划持赞同观点。她建议,要以县为单位,建立乡村资源数据库,将资源数据化后再优化配置资源。“我们现在还在做乡村地图,让乡村从空中一千米空域到地面、地下的信息都反映在地图上。”叶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