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四时有节

冬至阳生候春来

杨钰莹

农民日报 | 2024年12月21日 杨钰莹

  “冬至子时阳已生,道随阳长物将萌。”当寒风渐紧,白雪初降,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迎来了冬天的第四个节气——冬至。

  冬至,属于中华传统节日“四时八节”之一,是冬季备受重视的大节日。“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自汉朝以来,冬至便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唐朝时,元日、冬至、寒食更是各享七天的假期。从庙堂到百姓,都有各自的节日安排:冬至当天,天子将前往圜丘亲自主持祀天礼,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们祭祀祖先、出门拜贺、饮宴聚会,忙得不亦乐乎。冬至前夜也热闹如除夕,被称为“冬除”,家家户户幸福团圆,共度不眠之夜。

  冬至节气农事活动,主要是兴修水利和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农民们正忙着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有的整理农田,清除杂草和残茬;有的则在检修农具,确保来年春耕能够顺利进行;还有的则在规划来年种植计划,期待能有个好收成。

  冬至之后,即进入“数九寒天”。何为数九?以九天为一个单位,八十一天数完之时,便是春暖花开之日。文人雅士以笔墨寄情,创造出“九九消寒图”的趣味传统,或以墨线勾勒八十一瓣梅花,每日一瓣蕴花色;或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日涂一笔守候春风来。此间岁月,皆藏在一笔一画的温暖守候中。

  “冬至大如年”,历代人们对冬至的珍视,也积淀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与节日习俗。

  在北方,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可谓冬至的“标配”,民谚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天寒,容易冻耳朵,而饺子形状与耳朵相似,便有了“吃饺子可以防止掉耳朵”的趣谈。在南方,汤圆又称“冬至团”,一份香甜软糯的汤圆,给孩子们送去“吃了汤圆大一岁”的祝福,为家庭带去团圆美满的希望。此外,老成都人冬至日还兴喝羊肉汤,驱寒养胃,江浙等地还有煮红豆粥的习俗,以祛病防灾。

  履长和隆师,是较为古老独特的冬至习俗。履长,即作为晚辈的子女,需及时向长辈献履献袜以表孝意,帮助老人度过一个暖融融的冬天;隆师即敬师、拜师,古时冬至这天,老师要带领学生拜祭先师孔子,弟子则向老师行敬拜之礼,以最诚挚的姿态表达对师长的敬意。

  在娱乐活动方面,寒冷丝毫挡不住人们出门嬉冰的热情。明清两代在北京的什刹海等地,冬至后盛行“拖床”“溜冰鞋”等冰上活动,不论王公贵族或平民百姓都能享受冰雪之趣。

  冬至,还是一个充满哲思的节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人认为,冬至日阴气已达极点极致,于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与此同时开始生发,便有冬至“一阳生”之说。用成语诠释,大概就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之意。

  冬至,是冬日的尽头,也是春天的起点。它告诉我们,无论多么寒冷的冬天,都终将过去;而温暖的春天,总会如期而至。在这个朔风正劲的冬至之夜,不妨和家人一起围炉而坐,温一壶热酒,置几碟小菜,大家谈笑风生,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憧憬着来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