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外业采样现场培训。

土壤样品内业检测。

海南土壤样品库建设完成,所有土壤样品全部入库保存。

全国土壤普查质量检查组指导海南工作。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式启动,计划用4年时间,重点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开展一次“全面体检”。
按照国家计划,2023年至2024年,土壤普查全面铺开,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2025年,完成普查数据审核和汇交汇总,开展相关成果编制等。
3年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统一规范,健全普查队伍,强化质量控制和培训指导,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普查”)工作,提前国家任务,完成了外业调查采样、样品制备流转以及内业检测3项任务,工作进度走在全国前列。
2023年开展土壤普查以来,海南全省共组建79支外业队伍共366人负责外业调查采样工作;3个制备实验室108人负责样品制备及流转;7个内业检测实验室300人负责样品检测,检测指标约70.4万项次。组建省级团队,设立省级专家35人,5个片区指导专家团队25人,质控专家23人、基层农技人员105人、成果集成专家15人分别参与制定工作方案、规程、标准规范、人员培训、工作指导、数据审核、质控、整改、总结交流、成果集成等工作。
海南采取常规和随机相结合方式开展外业质量控制与现场指导,现场质控抽查比例达到8‰。截至2024年6月15日,海南完成了国家规定的年度任务,其中,外业调查点位21130个,流转样品25617个;制备样品25617个,检测样品26214个(含597个平行样品),合格率90%,整改合格率100%;外业至制备流转728个批次,制备至检测流转597个批次。2024年2月至8月,海南开展外业质量复核、数据审核及内业质量审核,审核数据5万余条,整改合格率100%。
目前,海南内外业验收工作基本完成,并提前进入成果集成阶段。国家三普办通报2024年上半年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海南总体进度较快、质量可靠。
全面构建质控体系
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调查,是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质量是土壤普查工作的核心,也是后续成果利用的前提。
为了确保土壤普查工作快速有效、保质保量完成,海南第一时间确定了以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服务平台,省橡胶站、省土壤肥料总站分别承担全流程质控和培训的工作体系。从海南省三普办至市县三普办、农技中心、乡镇等,建立纵向的土壤普查质控机制,逐级监管、层层把关。省质控单位、省级专家组和各片区专家组与各级三普机构、外内业单位建立横向质控机制,常态化和随机化质控相结合,全面质量控制。各级三普负责的行政机构、外业单位、制备单位和检测单位间,建立“纵横与内外衔接”的质控协调对接机制,确保每个工作环节和内容符合技术标准规范。
同时,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还牵头制定了海南土壤三普实施方案、土壤普查全程质量控制、样品流转、留样抽检、外业调查采样质量复核、内外业验收等工作方案、计划及标准规范文件共26份。各市县和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级工作配套方案,形成了省、市县和保障单位工作方案及规范体系。
另外,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海南省地勘院为片区监督指导的专家团队,采取分片指导、团队攻关、分片包干推进工作方式开展外业现场检查、数据审核、内外业验收等工作。
高标准开展内外业机构比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23年4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资金使用方案》和《海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采购计划》,全面高效落实土壤普查工作资金,确保普查任务顺利推进。
为保障工作进度和质量,海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提前谋划制定参与普查工作机构的资质和能力条件,面向全国依法开展采购。基于试点成果经验,所有剖面外业调查采样机构及有关人员,全部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内业检测机构的选定面向全国,对标一流设备、一流队伍、一流质量,一流标准,利用机器管招投标和公共系统平台,实现优中选优。其中全省共确定11家实验室,其中,制备实验室3家,检测实验室7家,省级质控实验室1家。经严格选定内外业机构,全面保障项目执行能力,为土壤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严格实施质量控制
在土壤普查质量控制方面,海南采取专家分片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省县联审的方式,全面开展普查监督检查、数据审核、内外业验收等工作。
一是完成外业质量复核整改“回头看”,举一反三对全省21130个已调查点位质量完成复查,其中,退回整改1971条,重新采样63个。
二是完成样品风干和制备监督检查样品1595个,其中表层样1250个,剖面样165个,水稳性大团聚体样180个,抽查数量为本区域总样量的7%。
三是检查样品流转数量为185批次,覆盖18个市县所有采样单位。共转码土壤样品25617个,添加质控样537个,平行样597个,完成全部数据的审核,初次合格率为91%。
四是筛选国内7家通过国家试点且质量过硬、软硬件较好的检测机构承担内业检测工作,组织专家对所有实验室开展前期技术指导,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检查、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围绕人员资质、样品风干、制备、保存、实验室环境、管理、设备、方法验证、内部质控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指出存在问题,严格落实整改,防止实验室“带病检测”。
任务开展期间,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了全过程质量控制机制,组织专家54人次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检测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29次,查阅管理体系文件、查看内部质量控制方案等120余份。其中,组织省级质控单位会同内业专家,赴省外检测实验室开展技术指导8家次,累计38人次。
严密组织管理验收
海南高度重视外业调查采样数据复核和验收工作,编印了表层土壤外业验收指导意见,开展了验收专题培训,组织具有土壤普查外业经验的国家、省、市县50多名专家,分5个片区采取“省县联审+集中会商+独立抽查”的方式分批分组开展集中验收,现已完成12个市县的自验工作,计划下周完成所有市县自验,并同步开展省级验收。
在加强数据与数据库规范化管理方面。海南将土壤普查数据存储在省公安厅社管机房和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并有专人管理。数据库与国家三普工作平台实时联通,通过多类型服务器提供数据存储、处理与展示功能。每日进行增量备份,并采用深信服防火墙、网闸等安全防护设备,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符合规范。
同时,制定土壤普查数据保密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图,建立管理小组和制度,包括数据拷贝登记和保密协议。市县普查办按规章落实数据安全,并推广数据安全意识。平台管理方面,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参加国家培训并组织市县培训,定期检查账号信息,确保仅授权人员访问,降低数据泄漏风险。
海南利用土壤普查,不断强化人才培训,借此强化完善省内土壤普查人才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对外业调查采样领队、基层农技人员、检测实验室技术和质量负责人、省级质控人员等开展培训,举办土壤调查、检测技术和全程质量控制等培训15期。创新“理论知识+实验室实操+实地操作考核”相结合培训模式,培训农业、农学、土壤学和其他类专业人员800余人;环境化学和农技类专业人员500余人,累计培训合格持证人员719人;组织21家次实验室、210人次集中学习国家检测实操视频,有效解决了内业工作开展初期发现的样品制备、检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为土壤普查及土壤科研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快推进成果集成
海南对标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任务目标,2024年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国家级团队为基础的专家骨干技术力量进驻海南省三普工作平台,目前已初步完成三普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的编制,包括数据获取、土壤分类系统、空间制图、调查报告、调查成果集成等5个方面25个标准;对标国家标准,初步完成海南省土壤类型名称校核;完成了土壤类型空间制图的内业校核,并同步开展野外验证等工作。此外,充分吸收全省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队伍,组建5个片区专家团队,开展包片指导,组织市县一线农技专家深度参与成果编制工作,既形成优质成果,又培养一批土壤建设管理人才。
目前,海南已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化土壤样品库,集储存、检索、研究与科普功能于一体,并与海南数字“三农”服务平台实现对接,构建全面详实的土壤普查数据库,为海南土壤科学研究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为了将土壤普查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效,在国家规定动作外,海南结合建设农业强省目标,邀请国内土壤与农业领域专家团队会同省内专业科研团队,围绕种业、橡胶、热带特色产业等领域开展南繁保护区核心区土壤调查、冬季瓜菜的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区划、海南橡胶种植的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区划、海南富硒农产品的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区划等6个专题研究。
助力耕地质量全面提升
提高耕地质量,持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在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海南利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成果,掌握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影响耕地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措施,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海南组织澄迈、文昌、保亭3个市县分别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退化耕地治理、耕地生产障碍治理和土壤质量地力提升,《海南省澄迈县贫瘠和酸化土壤精准改良路径研究报告》被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评为优秀研究成果。2023年,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5.19,较2022年上升0.14。
2024年4月3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在万宁市召开全省农田高质量建设现场会,组织各单位总结交流土壤普查工作,加快推动成果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盐碱地摸底调查,编制南繁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土壤质量提升工程专项方案,指导澄迈县继续开展土壤酸化退化治理,为全省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探索路径、梳理经验。
2023年,海南完成了10个市县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报告。推进南繁保护区地力提升项目,采集并分析40个土壤样品,构建南繁育种专区土壤数据库。新增土壤墒情监测点,全年采集近40万条数据,发布24期简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指导。
同时,海南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等措施。2023年共实施秸秆还田面积288.33万亩,种植绿肥还田技术面积9.49万亩次,增施有机肥面积186.21万亩次,深松(深耕)整地推广面积165.31万亩次,休耕轮作技术面积66.44万亩次,其他技术推广面积(含测土配方施肥)104.58万亩次,耕地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质量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线。”海南省土壤普查办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张运哲介绍,土壤普查涉及面广、环节多、专业性强,为保障土壤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海南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普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将质量控制贯彻到土壤三普全链条全过程,确保样点代表性、过程规范性、信息准确性。
为此,海南在土壤普查的全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云计算、智能终端、数字土壤制图等技术,全面提升普查工作的协同性、高效性、可控性。成果包括数据、数字化图件、文字、数据库、样本库5个方面。以文字成果为例,将形成土壤普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壤志、土种志、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质量报告;盐碱地、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报告等。这些成果将客观反映海南土壤资源的家底,也能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的状况、变化趋势和突出问题,据此提出改良治理、优化利用的科学对策。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