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
第6版 园区建设·广告返回

北京房山石楼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让“数字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农民日报 | 2024年12月07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内温暖如春,大数据信息中心屏幕上显示着全镇农田分布及田间的实时状况。

  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依托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立足“数字化”引领农业现代化,搭建农产品从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着力推动“数字科技”落地应用,为京郊农业产业升级、农村价值重塑、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石楼镇是京郊农业重镇,大石河、周口店河、马刨泉河三条河流穿境而过,耕地面积1.4万余亩。“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数字化项目,我们既要从数量和质量上打造好市民的‘菜篮子’,也要把分散的耕地和农村资源整合起来,提升总体产出效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刚说,预计今年产业园总产值超11亿元,其中生猪养殖和蔬菜这两大主导产业产值超7亿元。

  产业园以全域谋篇,以“生猪养殖+蔬菜”为主导产业,规划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产业园大数据中心“两心”,京昆高速绿色生态廊道、周口店河绿色生态廊道“两廊”,高效种养循环示范区、林下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三区”空间布局。自2022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产业园充分发挥首都农业科技资源与市场优势,集聚资源要素,推动项目实施,大力发展以特色、高端、生态、科技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型农业。在产业园建设推动下,一块块农田安装了数据采集仪器,一座座现代化温室配备上智能控制系统,一个个村庄被纳入数字化治理体系。

  经过2023年改建,位于夏村的康蔬源种植合作社19座温室大棚全部实现智能操控。“如果设定好温度、湿度等参数,大棚的棉被和风口完全可以自动调节开关。”负责人张志远一边打开手机软件,一边自豪地说,“我用手机只要5分钟时间就能把这些大棚的棉被全部收起来或放下去,而之前我们要一个棚一个棚手动操作。”

  白天棚内温度在25℃-28℃之间,一株株顺着吊绳生长的小番茄挂满了一串串果实。张志远说,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合作社设施小番茄一年两茬总亩产可达到3万斤,比原来增产25%左右。

  如今,康蔬源种植合作社大棚内的蔬菜长势不仅能在张志远的手机上远程看到,也可以在几公里外的产业园大数据信息中心屏幕上显示出来。据介绍,新建成的大数据信息中心是整个园区的指挥大脑,可以通过各类农业数据汇聚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在产业园核心区,占地300平方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负责人安然介绍说:“检测中心运营后,可以提供准确的指标参数,并将相关建议反馈至种植环节,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农产品质量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产业园还建立了农产品全程安全追溯体系,让每一件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每一环节都清晰可见。

  副镇长常莉丽介绍说,目前产业园大数据信息中心正在汇集全镇乡村数据,充分挖掘和盘活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积极探索农文旅体商科教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下一步,产业园将在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数据模型,充分发挥数据趋势预测功能,深化大数据在产业园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持续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