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
第6版 园区建设·广告返回
领航高质量发展

新品种 新技术 新模式

——吉林永吉县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全域创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农民日报 | 2024年12月07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常力强

  万顷良田平整如镜,一批批稻谷经过自然烘干后颗粒归仓,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在寒冬的落叶掩盖中仍然绽放着绿意生机。

  永吉县位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处松嫩平原向长白山过渡的北纬43度世界黄金水稻带,中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和丘陵地带,西部平原则拥有广袤而肥沃的黑土地。得益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农林资源,全县既盛产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也有人参、柞蚕、榛子、紫苏、葡萄等特色种养产业。

  近年来,永吉县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要素集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一系列项目实施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带动全域农业创新发展,实现粮食产业优质高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精深融合。

新品种新技术由试验走向推广

  采收完今年的榛子,北大湖镇宋家贺家联合村村民李端发就购买了新品种榛子树苗,备在自家院子里。明年春天,李端发准备把自己家原来种的一部分榛子树砍掉,重新栽种上新树苗。“家里60亩榛子树共有七八个品种,每年收获时候混杂在一起,收购商一般不会出太高的价格。”

  看着大家这几年都在换“达维”新品种,李端发也计划陆续把“杂七杂八”的品种全部更新一遍。“新品种适应性和抗寒性好,果仁饱满,而且产量可达到我们原来树种的两倍。今年,我们家的榛子一斤只能卖到5块钱,而别人家种的‘达维’榛子能卖到7块钱。”

  宋家贺家联合村及周边村庄榛子树新品种陆续更新,正是在永吉县依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开展新品种示范的推动下进行的。而且,在示范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下,水稻、松子、中药材等作物也在不断引进新品种试验,推广新种植技术。

  仁利榛树栽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示范榛子新品种的同时,引进优质红松品种,摸索出榛树林下种植中药材毛慈菇模式。“新引进的红松品种通过嫁接,可比原来栽树产出松子提早25年,而且产量更高,口感更好。”合作社理事长李端仁说。

  位于一拉溪镇新兴村的九月丰家庭农场,承担着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试验站功能,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1700余个。这两年又陆续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的多种高钙、多胚、少糖功能性稻米新品种。

  “我们除了在本地试验,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试验加代扩繁。”农场主肖建波说,“筛选出的优质高产品种在三亚制一次种,种子就会从一两变成20斤,第二年在本地再制一次种,就能得到4000斤种子,这样很快就能推广开来。”

  目前,两个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高产、抗病新品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县水稻生产集中区,农户们因为种植普通水稻品种,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效益较低的问题已成为过去时。

  而且,这几年农场还引进抛秧机,开始试验示范水稻有序抛秧栽培技术。这种栽培方式一次可抛栽13行,工作效率高。抛后秧苗入泥浅、返青快、分蘖早,基本无缓苗期,后期光合作用效率高,相比机插秧和手插秧优势显著,增产潜力大。

  永吉县委农办秘书科科长许征介绍说,通过示范区建设,永吉县试验推广水稻种植集成飞机航化、机械化钵育摆栽、地膜覆盖湿润栽培等技术,实现增加地温、节约用水、提高肥效、不用除草、早熟高产目标,并应用稻鸭、稻鱼和稻蟹共生技术,实现绿色发展。

社会化服务由农田走向山地

  “榛子树在挂果后一般一年要喷施两三次杀虫药。如果管理不好,虫子多起来,秋天可能每三颗榛子上就有两颗有虫眼,既要费工挑选,还白白扔掉大量榛子。”李端发说,因为榛子树一般种在山坡丘陵地带,原来村民只能背着壶手工打药。“60亩地两个人打药的话,一次就需要五六天时间。算下来,一天人工费就得400块,一次下来就2000多块,既费钱效果还不一定好。”

  今年,在示范区建设推动下,永吉县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从大田粮食生产走向山地林果。新成立的吉林省云达植物保护公司在重点为粮食提供飞防作业的同时,还将业务向服务空缺的特色林果业拓展。

  “因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无人机植保操作难度很大。飞防还要考虑到飞行高度、风速风向、药物喷施均匀度等因素,所以多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一般不能提供山地作业服务。”公司董事长刘智达说,目前云达公司已经培训10多名山地无人机飞防植保专业人员,提高山区作业服务能力。

  有了云达公司的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植保服务,李端发今年60亩榛子树打一次药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比平时人工喷施节省了3-4天,费用也只需要600元,不到原来人工费的三分之一。“今年一共用无人机打了三次药,效果非常好,秋后有虫眼的榛子大概只有3%。”

  许征介绍说,今年全县无人机植保有效帮助了山区农民降本增效。同时,永吉县在大田社会化服务中也加大创新力度,通过采用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无人机可将精准数量的肥料投放到需要肥料的田地,确保了肥料有效利用。

  永吉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福群说,过去为作物施肥是粗放的“满地撒肥”方式。如今的“三新”集成配套模式是先采用“新技术”测试作物需要哪些营养,然后用“新机具”高效、精准地将作物所需的“新产品”即新型营养肥料施到田里。“集成模式不仅让作物能吃饱,而且做到缺哪儿补哪儿,作物吃得营养、健康,才能有高产出。”

  同时,示范区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尽力做到让农户足不出村镇,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全流程”的农业生产服务。如宇丰米业与县供销联社合作,共同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服务项目涵盖6大项20个小项。

产品销售由田头收购走向“谷东”订制

  11月,吉林省2024-2025新雪季在永吉县北大湖镇开板。永吉各类农特产品也摆上展台,迎接众多游客和滑雪爱好者。在长白山集团公司的直播间里,一款款人参加工产品正在通过镜头传递到一个个屏幕上。

  这几年,除了利用传统渠道销售,永吉县还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推动下,积极拓展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并着力引导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同时,全县利用网络平台,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实现“互联网+精准农业”管理,创新实践高级会员“私人订制”“云端订制”“集团订制”模式,让农产品销售由“卖向市场”走向“迎来消费者”。

  万昌镇吴家村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示范区引领下,唱出了智慧农业“好声音”。在合作社生态稻米基地里,稻田四周安装着3个鹰眼摄像头和164个360度全景摄像头。“正是这些设备让水稻生长情况飞上‘云端’,用手机就可远程观看。”村党支部书记王伟说,这4500多亩“高端私人定制”稻田,合作社提供从种到收管家式服务。客户只需通过租赁方式,就可以拥有一块“私家田”。

  王伟说,传统模式下,消费者对农产品从哪儿来、生长环境如何、经过怎样的加工过程等基本不知情,“只有让‘看不见’变成‘可看见’,私人定制才能创出品牌。”

  如今,已有多个客户认养这片稻田里的田块,身份也从单纯的消费者升级为“谷东”。依托这种农业新模式,104名合作社成员年均分红就达5万元,农业生产新模式成了他们的“致富法宝”。

  在距吴家村9公里的宇丰米业,以绿色为底色、以科技为抓手、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样出彩。“我们打造出集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加工、粮食烘干仓储、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从卖原粮到卖大米,再发展到用品牌吸引消费者,农民将‘好收成’变成‘高收益’。”企业负责人杨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