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级市,往年一年全市3400多个行政村村办食堂伙食费支出在6000万元以上,伙食费最多的一个村年近30万元。今年以来,该市“刮骨疗毒”,向虚高的伙食费“开火”,今年1月至10月全市村办食堂伙食费支出减少2000余万元,村办食堂从“另招待”变“零招待”,食堂呈现出新“廉”味。
一个脱贫县,长年累积的492份村集体合同中,“问题合同”多达232份。今年以来,通过“法治体检”,该县重点对违法违规的合同“开检”,为村集体挽损止损174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合同实现了新规范。
一个脐橙村,通过盘活脐橙物流分拣、清洗加工中心这一村集体资产,向单一的脐橙种植产业“开干”,加工设备的科技化助推销售加快、物流成本下降。在脐橙销售旺季三个月,橙农减少快递费多达400余万元,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得以盘活。
这个“脐橙村”叫武阳村,脱贫县是会昌县,如此生动的故事场景发生在江西省赣州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创新实践当中。“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姓公不姓私’,要把农村集体‘三资’的问题理清楚、搞明白、解决好,把农村‘三资’盘活成果留给村集体,把增值增收收益留给农民。”赣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市纪检监察机关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抓手,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部门扛起责任,对农村集体“三资”整治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全监管,通过“数据跑路”提升了新质效,通过“法治体检”呈现了新规范,通过“三资”盘活找准了新路径。
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情况复杂,且底子不清、管理不规范,导致有些乡、村干部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新官不理旧账”。
“要给乡亲们交底,就要摸清自己的家底。”赣州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要“干”掉糊涂账,算清明白账,就要对摸清“家底子”实行全覆盖。赣州市强化数智赋能,以信息化手段强化“技防”,让数据多跑路,切实摸清“家底子”。农村党建领跑、数据集成跑路、党员干部跑腿。在赣州市纪委监委的具体指导下,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20个县(市、区)的农村集体“三资”开展摸排清查。
10多年前,坨圳村负债120多万元,是个名副其实的“负债村”。近年来,借助南康发展家具产业的契机,坨圳村“三资”越来越丰富。为了摸底全覆盖,大到一栋大楼,小到一口小塘都摸排在内。一栋便民服务大楼是村里主要的资产,如今年租金高达56万元,资产评估约为560万元;3亩光坑口山塘,经摸排评估也有18万元。
南康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隆泽认为,不仅找存量,而且要增量;不仅要核资产,而且要活资源。通过和自然资源部门对接,以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契机,充分摸排符合入市的地块,从中择优选取了区位优势明显、群众意愿高的4个地块用于坨圳村首批土地入市,目前已招拍挂两块共14余亩地入市,每亩均价70万元,这两块地就带来了830万元的资产。经过“新账旧账”一起算,家底丰厚的坨圳村共有资产1988万元。
坨圳村只是赣州市3461个行政村的一个缩影。通过全覆盖清查摸排,经初步查清,赣州全市农村集体资产310.66亿元,较集中整治前增加资产2.3万宗62.96万元;清查农村集体资源6795.99万亩,较集中整治前增加2852宗565.81万亩,为实现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夯实了基础。
初步摸清了家底,但家底厚不厚实,还得核查。赣州市农业农村局由12名局领导牵头联系,成立10个市级核查组围绕清家底、清合同等内容深入查、重点查,全面起底。为了查清村级集体经济合同中存在的违规违法、长租贱租问题,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司法部门对经济合同进行法治“全身体检”,既保障村集体及成员收益,又避免合同履约后续纠纷。
260亩水库,50年租金竟然只有5000元,这样的怪事就发生在会昌县麻州镇增丰村。2006年,增丰村将大竹坝水库超期低价租发包给3个村民,发包期限从2006年至2055年。经核查,在长租低价租的背后还隐藏着不少违规操作问题,在开展“法治体检”工作后,当地司法部门指导对这份合同予以中止。
“法治体检”之后“诊疗”措施并非一刀切,而是实事求是、“对症下药”。珠兰乡怀仁村仁峰水库于2012年11月租赁给一村民,租金每年500元,租期40年。经核查,该合同存在承包期限过长,租金偏低,当地司法部门经审查给予了重新签订的司法意见。今年8月30日,怀仁村与该村民重新签订租赁合同,租期由40年改为20年,租金从500元改为每年1200元。合同的重新签订,帮助怀仁村增收约1.4万元。
通过清资产、清合同、清“白条”等手段,会昌的家底子摸实了,登记资源13.39万亩,登记资产30.19亿元。
但家底再厚实也不能乱花钱。会昌县文武坝镇长塅村原来因接待就餐等,村办食堂一年伙食费高达3万元,而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5万多元。
现如今,长塅村村办食堂的苦恼终于消除了。会昌县副县长欧阳源介绍,会昌县出台办法对食堂该不该办、怎么办、办后怎么管进行全程规范化管理。规定原则上距离圩镇15分钟车程之内的村,不开设村办食堂。对确需开设村办食堂的村,按照固定就餐人员、规定的伙食标准核算,实行限额管理。按规范办食堂、按标准交伙食费,这一实打实举措让长塅村的伙食费从原来的每年3万元减少到1万元。
“开好前门、严堵后门。”瑞金市副市长许毅认为,“开好前门”即事先做到四个明确,明确开伙要求,明确就餐人员范围,明确用餐标准,明确经费来源;“严堵后门”指办中办后全程监管,做到五个严禁,严禁村办食堂福利化,严禁“白条”入账,严禁以自办伙食费报销餐饮店用餐费用,严禁以自办伙食费虚列、套取村集体和转移支付资金违规吃喝,严禁在村级财务中开支商务接待费用。
在前后两面夹击下,村办伙食“嘴巴上的腐败”被堵住了。据初步统计,今年1至10月赣州全市村办食堂伙食费支出同比下降23.76%,有效减少了村级开支,制止了村级违规吃喝现象。
为护好农村群众的“钱袋子”,赣州市先后出台6个制度性文件、“1个管理办法+5个清单”(职责管理清单、信息化管理清单、民主管理清单、档案管理清单、负面清单),渐成体系构建了全方位监管框架。
“监管不会管死,而是为了更好地盘活。”在瑞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小林看来,监管规范是为了更好地盘活与利用。提高农村集体“三资”治理效率,激活农村的沉睡资本,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武阳镇武阳村是瑞金市脐橙产业大村,全村脐橙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产量4000多万斤,但以前由于加工设备跟不上,农民主要赚的是种植辛苦钱,农户从加工销售链条获取的收益极少。
转机发生在江西省财政厅驻村帮扶之后。在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努力下,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400多万元兴建了脐橙物流分拣、清洗加工中心。2022年11月,以脐橙储存、加工和物流为主要功能的京东物流赣南脐橙瑞金分拣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周边区县农户种植的脐橙可以在武阳村物流中心实现清洗、加工、包装、分拣一体化运作,当天直接发往全国各地。物流中心的建成快速盘活了资产,促进了脐橙销售快速便捷。
“物流中心租给京东两期租金就达74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一年发放村民就业劳务工资350万元,精品果销售价格增加10元左右/箱。”而让武阳村果农感觉更实惠的是,家家户户自己可以电商销售、直播带货,分拣中心每年发出约400万件脐橙,快递费少了1元/件,节省400万余元,总体来说,一年物流中心就实现综合收益800万元左右,按物流中心30年设计寿命来计算,预计其资产收益是资产投入的近20倍。
“家底子”厚实了,村集体经济有钱了,一些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投资、出借的方式试图“钱生钱”,但也存在一些乱象。上犹县农业农村局在重点排查清理村干部长期拖欠村集体资金挂账不还问题中发现,陡水镇某村党支部书记于2020年4月向村财务借款10万元,截至核查之日仍未归还借款,相关部门立即找村党支部书记谈话,让其及时将借款10万元归还村账中。
如果违规出借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责任人将受到相应处分。类似这样造成农村集体“三资”损失的21类行为出现在“负面清单”中,相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将被追责;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负面清单处罚“雷声大雨点也大”。会昌县某村一份《村集体承包护林合同》中条款约定,将新造林木收益的10%归村集体,但流入方长期没有返还收益,造成村集体资金损失,且涉嫌套取公益林补助,当地相关部门除及时终止合同外,对存在的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