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阜新大地上,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每一处角落,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攻坚行动完美收官。实地测产结果表明,辽宁省阜新市新建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区亩均产量在2000斤左右,较普通地块增产500斤,多个智能化控制示范区实现“吨粮田”,阜新县最高亩产达2400斤,彰武县最高亩产达2200斤,彰武县沙化耕地单产较非项目区翻一番,全市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实现历史性突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农业农村部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少雨缺水。等雨播种、靠天吃饭,曾是其农业生产长期痛点。近年来,阜新市聚焦辽宁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充分利用降水少、光热资源好的自然禀赋,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紧紧抓住耕地、品种、技术等增产关键因素,通过构建稳定的农田供水系统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推广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大面积推广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升。2024年在全市实施单产提升面积达109.44万亩,打造16个单产提升精品区,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
阳光洒落,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大固本村玉米单产提升地块,收割的玉米如金色瀑布般倾泻入仓。“自从我们区域实施了单产提升,加大了种植密度,很多地块单产测出了亩产1050公斤以上。”阜新县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亮道出了新变化,今年整体上比常规每亩地单产提升300斤以上。
作为全国首批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试点县,彰武县耕地面积约270万亩,近70%都用来种植玉米。“今年全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总面积达40万亩,实施玉米单产提升的地块,取得了亩产平均增加近519斤的好成绩。”彰武县委书记杨家佳介绍,今年全县采用了密植技术,原来种植密度为每亩4000株左右,现在增加到每亩5500株左右。这种密植技术可以保障玉米的通风和透光,实现节水节肥与单产提升协同推进。
在当地,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正在推广使用。彰武县五峰镇大有亨村1000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书萍如数家珍:“这片玉米种植区域,种植密度由原来每亩4000株增加到6000株。同时应用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全周期精准化作业。等到机械化收割环节时,机械化损失率也会减少到5%左右,起到很大增产效果。”
不止于玉米种植领域,增密度同样成为大豆增产的关键词。
两个月前,阜新县泡子镇惠德村传来好消息,在惠德村单产提升地块,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专家对300亩高油高产大豆品种“辽豆32”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实测单产突破每亩340.54公斤。
阜新县惠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洪武有直观感受:“技术有指导,种植有补贴,以前我们种植大豆每亩大概8000株。今年实施单产提升工程,每亩保苗数达到1.36万株,一亩地增收700元,产量和品质都大大提升。”
然而就在前两年,该合作社曾尝试种植黄豆、黑豆,亩产始终徘徊在150公斤左右。
“‘辽豆32’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培育的高油高产品种,结合大豆绿色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重点实施‘四个精准’,即土地精准耕整、自动化精准播种、全生育期精准水肥运筹、病虫害精准防控。目前看来,实施效果非常不错,在大面积实测单产上实现了突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沈阳试验站站长王文斌介绍。
近年来,阜新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将保护性耕作与单产提升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出绿色、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突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系统集成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系统融合,集中推广增产关键技术,引领农业科技不断创新。2024年,阜新全市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攻坚行动共实施109.44万亩,其中,新建玉米单产提升41.6万亩,大豆单产提升10万亩,巩固提升玉米单产提升20万亩,实施玉米绿色高产高效25.51万亩,实施大豆绿色高产高效行动12.33万亩。
“以往种植大豆时,我们不懂得打控旺剂,导致大豆出现倒伏情况。今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指导下,掌握了施用控旺剂的方式,让我们种植户更安心,增产信心也更足。”有了专家的良方,马亮自信满满。
今年,阜新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万亩,大豆单产提升工程5万亩,通过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导航播种、化学控旺、“一喷多促”、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大豆项目区普遍增产40公斤以上,部分地块增产80公斤以上,实现大幅增产。
位于阜新县大固本镇的智能化控制示范区,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浅埋滴灌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大水漫灌,这些密集分布的滴灌管,就像延伸到大田里的一根根毛细血管,将水和肥料输送到玉米田中,让作物享受“点对点”的滋养,整个过程悄无声息却高效节能。这项技术不仅显著节水,还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放眼阜新全市,在彰武县的玉米种植示范区,也有同样排列整齐、精准布施的滴灌管线,它们埋在距离地表3至5厘米左右的土壤当中,通过极少用水量,就能把肥料和养分准确输送到每株玉米的根系周围,一亩地可以有效节约用水150立方米以上,并节约用肥2至3公斤。与此同时,结合智慧玉米大田中心当中的24小时墒情监测系统的设备,可以掌握玉米作物的生长态势以及土壤中的水分、湿度、温度和病虫害等一些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之后,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制化水肥供应。
“在今年夏季降水比较集中的情况下,通过这样一些设施实现及时追肥,有效提升了产量,从而保障了持续丰产。”阜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梁庆福说。
阜新市自实施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工程以来,为了推广相关技术,由阜新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组建省级专家指导团、市县专家服务团、基层农技人员保障团,全覆盖、全过程指导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确保粮食产量。
数字赋能,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阜新市在示范区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阜新县围绕农机宽窄行作业改修播种机具、改装滴灌支架,实现乡镇项目地块逐个落实作业机械、操作机手,采取60%购置补贴的方式,补贴全县导航购置50台(套);购置并组织安装滴灌带支架500套,积极完成乡镇春播、精品地块电力和水源建设等工作。
“播种阶段,利用北斗导航,将种子间距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别,每一株都是精准定位。”梁庆福如是说,玉米生长阶段,由黑龙江惠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彰武县同心创展联合社共同打造的数字玉米高产管理平台,墒情仪动态分析土壤情况,管理者远程操作浇水、施肥。秋收时节,监测设备实时反馈玉米损失率,助力颗粒归仓。多种田管措施共同发力,从而激发农业生产新活力。攻坚行动建设智能化控制示范区2.6万亩、便捷式推广示范区47.4万亩,攻关试验展示区0.08万亩。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阜新市聚焦单产水平提升和种植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单产提升工程,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大范围大幅度均衡增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自深入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以来,阜新市不仅收获了万顷良田,还在构筑防沙治沙绿色屏障中发挥出色,带来生态效益的提升。在彰武县沙化耕地区,积极推进单产提升项目建设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通过高留茬、免(少)耕、年际间宽窄行条带式交替种植等保护性耕作,田间四季有根茬,实现“以茬锁沙”;亩密度增加1000株以上、根量增加2至3倍,实现“以密固沙”,这样的沙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产生积极影响。
地阜粮丰,地增粮升。下一步,阜新市将大面积单产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科技攻关,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推动玉米等主要作物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