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第5版 三农论坛返回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福建实践

陈明旺

农民日报 | 2024年11月30日 陈明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线。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就乡村振兴相关领域,提出“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壮大县域经济”“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重要要求。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思路,以“强村富民、塑形铸魂”为方向,以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为抓手,坚持“五级同抓、分类推进、示范引领、全面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县域统筹、整体谋划

  强化系统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浙江“千万工程”的主要经验启示之一。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要系统摆布城乡关系,坚持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县域范围内通盘考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同步推进县城、乡镇、村发展,着力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发挥中心乡镇辐射作用,带动广大乡村发展,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路子。

  福建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分沿海与山区、大中小城镇、强弱乡村,统筹打造设区市副中心、经济强镇、中心镇村,构建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城乡空间体系。一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支持各县(市、区)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产业基础优势明显的打造3~4条重点产业链。二是梯度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以省域重点产业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个、以县域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以镇域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强镇9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158个,全省培育形成乡村特色产业百亿强县15个、超十亿强镇124个、超亿元村252个。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建城乡交通物流体系,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镇镇通干线、82%陆域乡镇30分钟上高速,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和邮政企业建制村通邮率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63%,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提升至99.97%、99.89%,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覆盖和所有建制村光纤、4G通达;实现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占比81.5%,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涵盖乡村学校;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率89.3%;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74.2%。四是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推动土地、闲置农房、碳汇等要素互联互通,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

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推进

  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人口转移方向是乡村向城镇、城镇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这就决定了未来乡村人口变迁的趋势,乡村人口将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乡镇行政区划设置和村级建制未做大规模调整,乡镇以“乡改镇”、“镇改街”、增设街道为主,村以“村改居”、新设居委会等为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福建省人口少于5000人的乡镇占总数的15%,数量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73个、增长1倍多。2023年福建省常住人口100人以下的村居共有583个,较2018年增长105.3%,目前乡镇和村“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因此,要尊重村庄演化规律,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对乡村进行科学分类、精准定位,引导推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组织各地以县域为单位,将村庄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收缩待定、搬迁撤并等9种类型。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不同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村庄规划编制、建制调整和用地、资金等政策制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试点,对地处偏远、居住条件差、人口流失严重的“空心村”“薄弱村”,按照宜并则并、宜撤则撤的原则,进行有序搬迁、合理撤并。

坚持有机更新、增减有度

  福建山海兼备、乡村形态各异,美丽乡村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要立足村庄实际需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科学安排建设项目。

  福建省谋划开展了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即建设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从小切口入手,每个县(市、区)每年建设2个以上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每个乡镇每年建设50个以上美丽乡村庭院、3个以上美丽乡村公共空间、3片以上美丽田园,每个村每年建设1处以上美丽乡村微景观。同时,坚持从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小事做起,注重引导乡村就地取材,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等,扮靓乡村庭院、微景观,装点小公园、美丽田园,实现修旧如故、降本增效,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坚持文化牵引、留住乡愁

  文化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乡村的灵魂。只有牵住文化这个牛鼻子,才能留住乡愁记忆,才能体现独特的乡村气质。福建乡村文化底蕴深厚,特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广泛分布,全省80%以上县(市、区)是老区苏区。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尤溪联合梯田、松溪竹蔗栽培、长乐番薯种植等7个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3个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全省共有省级以上传统村落1469个,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552个。地域民俗文化独特,有朱子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畲族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等一大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发挥它们在以文化人方面的作用?既要注重抓深度挖掘,积极申报传统村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非遗等名录,加强农事节气、农业景观、民间艺术、乡风民俗等系统性保护,鼓励挖掘方言乡音,整理口述历史,编制乡村史志,建设文化展示馆、纪念馆、村史馆等;也要抓有效传播,建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遗工坊”“非遗工作室”,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创作具有乡村特色、深受农民欢迎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同时还要抓好深度融合,进一步开发乡村文创产品和农村优秀曲艺,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相结合,打造更多美丽休闲乡村、金牌旅游村、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党政主导、各方参与

  福建省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自2019年以来,每年按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文明乡风塑造、乡村自治提升、乡村民生改善、人才科技支撑、农村党建引领等十个方面建立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100项左右重点任务落实。2023年以来,组织实施“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每年统筹整合资金25.6亿元,支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每年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成效明显的市、县(区)给予激励,支持基层探索创新,每年评选一批乡村振兴创新机制典型案例。

  在加强党政主导的同时,注重引导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把各方力量、各方资源汇聚到乡村振兴上来。累计选派2.2万多名驻村第一书记、1.4万多名科技特派员、6352名金融助理、1153名乡村振兴指导员下乡,从组织建设、人才培育、科技支撑、金融支持等方面,全方位服务推动乡村振兴。出台加快“新农人”队伍建设七条措施,强化平台搭建、政策扶持、正向激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力争每年新增“新农人”6万人以上。发挥福建对台优势,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和农业人才合作交流,推动一大批台湾人才在福建乡村创新创业。

  (作者系福建省委农办主任,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