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获季,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晚稻迎来丰收。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认证,产业园种植的“锡山大米”成功获得碳标签证书。
碳标签是一种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指数。应用到农产品领域中,这一指数是反映农产品碳排放状况的重要信息披露工具,将农产品从种植、采摘、运输、加工全生命周期环节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后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应用碳标签,对于实行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节约化生产,推广绿色轻简生产技术,减少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以及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能够有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生态标签。
锡山大米碳标签采用国际标准,经过认证核算,生产5公斤锡山大米,从种植到包装的净碳足迹为-4.9853kgCO2e,即碳减排量为4.9853公斤。
如何实现这一减碳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灌溉是两大重要的碳排放源,做好两者的减量,是助力农业结构性减碳的重要方式。
施用化肥会产生温室气体。一般每公顷农田施用的氮素,经微生物反应后,大约有1%转换成氧化亚氮排放出来。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锡山产业园从种子、育苗、生长管理到采收的各阶段,都在尝试探索一系列“绿色低碳”的技术标准路径。园区内的无锡哈勃生物种业公司研发出具备减碳优势的新品种,如节水抗旱稻,配套绿色栽培技术体系,可实现节水50%。当灌溉水量减少,甲烷排放也会相应减少。同时使用生物肥、缓释肥等,用肥量较常规减少15%~20%,也会相应降低氧化亚氮的排放。
目前,锡山产业园已建成江苏省绿色大米生产基地,每年示范推广水稻新品种(系)20余个,小麦新品种10余个。同时,园区秸秆综合利用处理率、农产品抽验合格率均达100%,绿色防控面达9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5%以上。
“在做好合理的肥水调控基础上,园区推广示范使用水稻专用缓释缓混肥,结合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进行全生育期一次性施肥。”太湖水稻园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蒋珑介绍,“此外,园区还开展水稻高产高效与固碳减排协同技术和水稻单产攻关技术等试验,落实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确保水稻稳产。”
“农业上的绿色低碳,一方面是要减少碳源,即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还要增加碳汇资源,即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时峰说。
据介绍,锡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18年以来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项目,利用园区内太湖水稻园核心区的2000亩土地,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在冬闲时,水稻田内种植油菜、紫云英等天然绿肥,待稻作前深翻入地,有效提高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第三方检测机构连续数年跟踪采集相关的数据显示,这几年水稻园核心区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实施效果良好,农田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亩均产量逐年上升,耕地质量和土壤理化性状也得以进一步改善。
对于水稻田来说,高效节水也是“减碳”的必要选项。太湖水稻园核心区内建立了水稻园智能化灌溉系统,能够根据水稻实际生长状况,确定最佳灌溉时刻、最佳灌溉水量与灌溉时间以及最优轮灌组合,实现远程精确控制、适时适量科学灌溉,在节水、节电、节肥和减少人力成本等方面,使亩均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30%,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大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提高种植户的收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低碳农业需要推广相应技术、开展市场化探索、配套扶持政策等层面协同推进。时峰向记者介绍,锡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直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此次创建“锡山大米”碳标签,以“碳”这门国际语言提升生态价值,催生新质生产力,是生态产品标识制度的有益尝试和“两山”转化的具体创新实践。在全球推行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锡山大米”将加快碳标签的推广应用,践行农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