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9日
第8版 百姓茶坊返回
灯下漫笔

六尺巷礼让精神流芳

程玉生

农民日报 | 2024年11月09日 程玉生

  在我家乡安徽桐城,有一条小巷——六尺巷。它安静地藏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蜿蜒于古树苍翠的荫蔽中,仿佛是岁月在这里静静驻足,悄悄凝固了一段悠远的历史。秋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那光影像温柔的手,轻抚着青石板,仿佛将每一寸岁月的温暖刻印其上。六尺巷虽小,宽度不过六尺,却像是桐城人心中一块温润的玉,沉淀了桐城人世代的智慧与温情。

  第一次听六尺巷的故事,是在一个宁静的秋夜。记得那夜,月光洒在庭院中,四周寂静而温暖,父亲端着旱烟,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缓缓讲述这段代代传承的故事。他的目光温柔而深邃,似乎穿透了时光,将我带回那遥远的过去。他说,清代时,张家与吴家因宅基地的地界起了纠纷,彼此固执己见,矛盾日益升级,眼看便要对簿公堂。然而,张家忽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见状,也退了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六尺宽的小巷,从此,两家握手言和,世代和睦相处。年幼的我不太明白这故事背后的深意,但我看着父亲那双眼睛,仿佛那条巷子不再仅仅是个地名,而是一种深藏于心的信念,一份温暖厚重的传承。

  父亲是村组小组长,村子里的人们有事总爱找他评理。村民们大多是质朴热情的性子,但也难免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每到这种时候,父亲总会淡淡地说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话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总能让激烈的情绪平息下来。村民们的面孔由愤怒逐渐缓和下来,到最后,往往是握手言和着离去。每每目睹这样的场景,我不禁好奇,父亲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后来我渐渐懂得,父亲的力量正是那条六尺巷赋予的——一种包容的智慧,一种谦逊的态度,一种温柔的力量。

  六尺巷的故事,是桐城人心中根植的信念。它不只是张家和吴家之间的往事,更是一种历经岁月考验的精神符号。父亲虽未曾接受过多少教育,但他却深谙这份宽容的智慧。他常说:“做人啊,心要宽,心宽路才宽。”他用六尺巷的故事教导我们,做人应当宽厚大度,心胸开阔,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六尺巷就像一盏不灭的灯,静静燃在我们心中,它不是耀眼的火焰,却是温暖的微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它成了我们的家风,成为父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待人接物。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一位清正宽厚的人。他虽是村里的小组长,却总能用一颗平凡而善良的心去温暖别人。村里的大事小事,他总能处理得井井有条,邻里乡亲对他无不尊敬。年少的我总觉得,父亲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职位,而在于他对人对事的那份宽厚和礼让。他没有过多的言语,唯有那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仿佛是他一生的信仰,也是他留给我们最深的教诲。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耳边总会响起父亲的话语,仿佛那份从容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支持着我。

  我与兄弟姐妹们偶尔会因为小事争吵,每当这种时候,父亲总会笑着讲起六尺巷的故事。他轻轻地说:“一家人,有什么好争的?让一让,家里就和睦了。”他的话语温柔,让人如沐春风,总能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渐渐地,我们在他的教导下学会了彼此包容。六尺巷的故事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引导着我们如何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如何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颗从容、友善之心。

  成年后,我携笔从戎,离开家乡参军入伍,融入军人大家庭。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特意去六尺巷,站在巷口那座古朴的牌坊下,仰望上面镌刻的“懿德流芳”四个字。这四个字沉淀着岁月的厚重,提醒我宽容的力量。

  六尺巷虽小,但其蕴含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当我面临人生中荣誉得失的选择,遇到工作上的挫折、面对家庭小纷争时,总会想起那条幽静的小巷,仿佛父亲的声音依然在耳边轻轻回响:“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话像一股温暖的泉流,涤荡我内心的波澜,使我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从容与平和的力量。

  六尺巷虽窄,却蕴含了广博的智慧。它如一位沉默的智者,在桐城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条小巷,虽然不宽,却被赋予了无限的意义。桐城人心中,六尺巷不仅是一段往事,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如今的桐城,六尺巷不再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而是一种社会氛围。街巷楼宇间,人们总会微笑着轻轻说一句“让一让吧”,一种礼让的美德蔚然成风。

  桐城市将六尺巷的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中,创新推出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这种工作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治理模式。它倡导礼让互助、和谐共处,通过“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的方式,化解了社区中的矛盾,营造出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六尺巷的礼让精神被注入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带来了安宁和温暖,使得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典范。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一面旗帜。

  今年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特意来到六尺巷。总书记在这条古巷中深深感受到了桐城礼让精神的传承。他动情地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他的这番话语,赋予了六尺巷新的意义。

  我知道,六尺巷这份礼让的智慧,已不仅仅属于桐城,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不仅是中国的礼让文化,也具备国际意义,蕴含着一份推动全球和平共处的智慧。而对于个人来说,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小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宽容、礼让才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