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8日
第7版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返回
一线探索

办事求实效 服务暖人心

——江西武宁县为搬迁群众破解“三大难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见习记者 高晴 文/图

农民日报 | 2024年11月08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见习记者 高晴 文/图

  

  图为锦宁社区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内制作珍珠项链。

  家里的“顶梁柱”摔成重伤怎么办?锦和社区居民叶如喜摊上了这件难事,社区干部得知后迅速反应,由“帮代办”转变为“直接办”,在住院前为他及时办理了低保证,省了近5万元医疗费用,防止了返贫风险。

  家中的增收主力“带货主播”遭遇网络意外中断怎么办?锦宁社区青年便民服务队主动伸出援手,由“就近办”转变为“进驻办”,不到一小时解决了这件急事。

  家中弱劳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怎么办?锦安社区由“快速度办”转变为“高质效办”,将帮扶车间设在了安置点社区内,为群众办成了“家门口就业”这件实事。

  这是江西省武宁县武安锦城安置区解决搬迁户难事、急事、实事的几个缩影,目前武安锦城安置区下设锦和、锦宁、锦安3个社区,为了有效破解三大难题,武安锦城安置区创新“三办”服务:通过“帮代办”转变为“直接办”,“就近办”转变为“进驻办”,“快速度办”转变为“高质效办”,全力提升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的温度、力度、深度。

直接办,破解“社保低保医保”三大难事

  武安锦城安置区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区,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9个乡镇183个行政村,搬迁户包括精准帮扶对象、库区移民等8大类,共3724户14896人。因安置区选址在山水之间、配套设施完善等,获评为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对于搬迁群众而言,搬出来绝非简单的迁移,而是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武宁县做足搬迁后“下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能够融入新环境、享受新生活。

  首要改变的是“人户分离”。搬迁群众仍有土地、山林等资源资产留在农村,“人户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搬迁户迁入后,竟有111种各类服务事项要办。可武安锦城便民服务中心属于村居社区层级代办点,只能为群众受理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10余个通办事项,其余事项受职权所限没有办理权限,导致搬迁群众必须到户籍所在地进行现场办理,造成“两头跑”问题。

  为全面打通迁出地与迁入地、迁入地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解决迁入地便民服务“无权批”问题,武宁县高位推进,安排副县长武文斌等三个县领导分别担任安置区三个“社区点长”,创新机制,打破“搬迁群众事项办理与户籍挂钩”的固有体制机制,创新推行“公章互认”“审批互通”,明确原需本人回户籍地申请办理的低保、慢性病卡等事项,均在安置社区即可办理。同时,要求县级有关部门通过委托和赋权的方式将受理、审核或审批等权限充分下放至安置点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从而实现“户籍不迁、事项照办”。

  而这一政策也给特殊人群带来了实质性帮助。锦宁社区的低保户卢永红患有青光眼,搬入社区时正处于缓解期,因此卢永红本人并没有及时申办慢性病卡。可是最近卢永红视力严重下降,如果没有“慢性病卡”,她的门诊费用将无法报销,而她本人也无法将资料收集好交由社区代办。

  为此,社区干部鄢李强开启“直接办”服务模式,一天之内就为卢永红办好了慢性病卡。“这一政策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卢永红说。

  目前,武安锦城安置区111个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一站办结率都达100%。

进驻办,解决“水电网”三项急事

  对于鼓足勇气告别故土的群众,住上新家只是第一步,要让他们在新环境“稳得住”,还需布局好配套设施,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对武安锦城安置区搬迁户来说,搬入“三急”分别指的是水、电、网三件急事。急事更需要急办快办,但武安锦城社区管理力量薄弱,承担了3个社区的物业管理职责,导致在便民服务方面没有充足的人员力量,往往有心无力。

  武文斌介绍,为彻底解决安置区便民服务“无人批”问题,武宁县积极推动园区公安、供电、城区供水、网络和交管等单位将办事窗口向武安锦城便民服务中心聚拢,在安置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公安交管、水电网邮等专业窗口,由部门直接派驻工作人员进驻现场办理业务,最大限度为武安锦城群众办理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提供便利。

  不久前,锦宁社区在进行绿化施工时,施工人员不慎将19栋的网线损坏,导致整栋楼无网可用。搬迁户徐冬霞一家最为着急,因为她的女儿筹备已久的“直播带货”当时正在进行。“带货销售额度以分秒计算,如果长时间网络没有恢复,不仅我们的收益会受到影响,也会让带货商家损失惨重。”徐冬霞说。

  社区“锦锦”青年便民服务队队员王永兰得知后,紧急联系电信部门,不到1个小时便恢复了网络。“我们就应该办好群众紧要的事,让搬迁群众生活顺心、生活幸福。”王永兰说。

  据了解,搬入以来,武安锦城安置社区已为搬迁群众解决水电网等应急业务近3000件。

高质效办,做好“就业创业产业”三件实事

  “我们希望有家更有业!”这是不少搬迁户发自心底的声音。搬出来只是第一步,要让搬迁户在城里安心“扎根”,必须铺好就业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为破解“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等情况导致的增收乏力难题,武宁县紧扣“两业”帮扶增收抓手,出台《关于促进武宁县武安锦城安置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的实施方案》,制定十条具体增收措施,确保每户搬迁脱贫群众都有产业、就业、创业、资产收益中的其中一项或多项收入。

  如何办好就业这件实事?在武文斌看来,有的事可以急办快办,但就业创业是影响到养家糊口、个人发展的长久之计,可不能简单地一快了之、一蹴而就,因此就要从“快速度办”转变为“高质效办”。

  武宁历来有“装饰之乡”美称,外出务工人员达10余万人。但对于年龄偏大以及孩子偏小的搬迁户来说,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已不再是一个好的选择。为了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武宁县“三招齐出”打造离家15分钟就业圈。

  武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黎高峰介绍,第一招是在离家零距离的社区内打造就业帮扶车间,如锦宁社区就有就业帮扶车间4个,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150余人。第二招是在离家5分钟的社区周边提供公益性岗位服务。结合社区服务工作需要,开发保洁、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全部用来安置易地搬迁劳动力,兜住就业底线。第三招是在离家不到15分钟的工业园区帮助1000余名搬迁群众进入园区务工。

  为了让迁出地土地、山林等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有些头脑灵活的搬迁户还选择了在“新家”过日子、在“老家”谋发展的路子。“让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在‘家门口’创业也是一种选择。”黎高峰说,近年来,社区帮助9名易地搬迁创业者申请创业担保贷款137万元。

  脱贫户宋正发就是其中一人,他在“老家”上汤乡九宫村养起了蜂蜜,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领其他脱贫户共同找寻到了致富“蜜方”。

  锦和社区的搬迁户李正红身残志坚,在“老家”船滩镇辽里村发展养殖业,今年养猪60多头,年净收入达到7.55万元。日前,记者见到李正红时他忙得不亦乐乎,“我虽然腿跛了,但我的业要‘立得住’。”

  像李正红一样,患有四级残疾的郑金谋在帮扶车间生产照明灯,脱贫户叶金莲在做珍珠项链,叶冰冰在做玻璃球饰品……这些产品在销往海内外市场的同时,也让武宁的搬迁群众实现了“有家有业”的梦想,为他们带去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