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4日
第7版 种植业返回

吉林通榆县

提高种植效益 确保水稻颗粒归仓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农民日报 | 2024年11月04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稻谷黄,秋收忙。连日来,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的水稻已经成熟,大型收割机穿梭在田间,为水稻收割按下“快捷键”,确保颗粒归仓。

  在通榆县陆家村稻田里,一片片金灿灿的稻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它们如同钢铁巨兽在金色的稻浪中稳步前行,将一垄垄水稻缓缓收入“囊中”,稻穗被吞入滚筒,经过脱粒、筛选等工序,秸秆碎屑从出草口洋洋洒洒飘出,而金黄的稻谷则通过粮管旋转臂被装入货车。整个收割过程一气呵成,既节省时间,又省力便捷。

  武勇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种了53公顷水稻,吉林大学专家团队根据测土结果,从盐碱地各方面考虑,帮助武勇选取了抗性强、易栽培的“吉大718”“吉大6”“吉大7”等水稻品种,这些水稻不仅适应性强,而且出米率高,口感好,受到省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今年还是丰收年,水稻产量比往年要好,每年都有递增,今年每公顷产量预计在1.8万斤。”武勇说。

  水稻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由于具备生产优质水稻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水质条件,每年产出稻米质量都深受市场好评,每年都有外地客商提前到通榆县采购。

  近年来,该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科技投入力度,农技人员将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入田间“点对点”精准服务,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强化田间管理、推行机械化收割等方式,实现种植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