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
在中国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在农业机械化工程领域彰显巾帼风采的教授——杨丽,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领域书写着精彩篇章。
投身教育事业二十载,杨丽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她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情怀。作为导师,她悉心指导众多学生,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成果丰硕,众多学子在她的引领下斩获各类荣誉;作为班主任,她助力班级近六成学生考/保研成功。她凭借出色的教学与育人工作,7次荣获校级优秀荣誉称号。
课堂之上,杨丽坚持课程思政,将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需求与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强农兴农筑牢思想根基。她秉持“以研促教”“科教融合”理念,把生产难题引入课堂,带领学生深入一线调研实践,激发科研兴趣,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她的指导下,博士生屡获优秀论文,毕业生成为科研骨干,多人入选人才计划、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杨丽还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团队优势资源,构建层级递进式创新训练模式。从指导低年级本科生开展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到带领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参加各类竞赛,她一路悉心陪伴、精心指导。学生们在她的引领下,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协作机器人”“垄作草莓收获机器人”等成果闪耀赛场。
科研领域,杨丽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聚焦玉米和豆类作物单产提升技术装备需求,长期致力于精准播种研究。她取得多项卓越业绩,荣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突出贡献奖等3项荣誉称号,主持16项科研项目,授权32件发明专利。在高端智能播种技术与装备方面,她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研发的装备广受关注,研究成果入选多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推动播种技术进步与装备国产化替代;在轻简适用播种技术与装备方面,她针对特殊场景和特色作物开展研究,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区域带来希望。
刘玉乐
1996年,24岁的刘玉乐从西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进入天津农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任教,这一坚守便是将近30年。年均教学工作量超500学时,是刘玉乐日常工作的常态,他始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作为天津市一流课程《农业机械学》负责人,他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探索“三创一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开展“专业教学—项目驱动—学科竞赛一体化”改革,结合实训与竞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多媒体与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效果,疫情期间更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确保学生不掉队。
多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丰硕成果。刘玉乐多次荣获校级教学竞赛奖项,《农业机械学》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市级一流本科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赛事,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众多,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申报专利成果丰硕。2019年,该课程还被评为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刘玉乐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他结合“农耕文化”“农机文化”“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学科专家和校友为榜样,激发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以创新创业为契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卓越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真正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除了教学,刘玉乐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他参与天津市农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技能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等15次,培训500余人次;开展各级各类农机培训50余次,培训农机从业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3000余人次,为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此外,他还参与《天津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立法及执法检查工作,承担大中小学生学农教育农机实践环节,秉持“一次学农,影响一生”理念,实现最优实践育人效果。
刘玉乐科研成果丰硕,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授权多项专利。由于表现突出,荣获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他深知素质教育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未来将继续打造课程教学标准与思政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农机装备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杨欣
在河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传承李保国精神、开拓太行山道路的教师——杨欣。自2001年留校任教以来,这位1974年出生的中共党员已扎根农机教学24年,用“扎根三农”的初心和“科技兴农”的使命,在燕赵大地书写了育人与兴农的双重答卷。
作为河北省师德标兵,杨欣的课堂从不止于教室。他把《三维实体设计》搬到果园,用“曲柄连杆机构”设计案例讲解参数化建模;编著5部教材,自建课程入选教育部核心在线课程,三年吸引超10万人次学习。他创新的CAD教学“3+2”模式,让三维设计与农机实践深度融合,更推行本硕博贯通的产教融合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参数驱动—关系驱动—知识驱动”的阶梯式培养。担任志愿班主任时,他用“一对一”帮扶让后进生重拾信心,一位曾留级的学生在他的鼓励下顺利毕业并参军。这份坚守让他3次获评“优秀班主任”,4次荣获“优秀教师”。
在科研领域,杨欣聚焦果园机械“卡脖子”问题。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多年来奔波于全国果园,打通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他带领团队研发出5大类20余种果园机械,获批专利100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北方果园机械化关键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苹果生产用工难题,他攻克生草刈割、低损采收等技术,研发的避障刈割机械获杨凌农高会“优秀新产品”,相关技术两次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杨欣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培育11家合作企业建立生产线,每年开展技术示范20余万亩;技术帮扶5个苹果示范县,让机械化成果惠及山东、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在脱贫攻坚中,他筹建4个农业创新驿站,相关扶贫案例入选全国农机行业优秀案例,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如今,作为“智能农机装备”基层教学组织牵头人,杨欣开设的《智慧农机》每学期吸引千名学生选课;作为果园机械领域的领军者,他仍奔走在云南、新疆的果园里调研。这位被学生称为“增智导师”、被果农视为“增收帮手”的教授,正用新时代“愚公精神”,让农机科技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
刘飞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80后”青年教师——刘飞。自站上讲台以来,他始终聚焦高寒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农机专业教学与特色作物机械化研究领域深耕不辍:以科研创新破解产业痛点,让农机装备适配草原戈壁的耕种需求;用教学改革培育知农爱农人才,让专业力量扎根北疆大地。
在教学领域,刘飞以“三全育人”为引领,构建“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相关教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他创新提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分组竞赛式教学”“校企联合实践”等方法,在全国农业工程专业研讨会上分享人才培养经验。他年均承担本科教学400余学时,指导博硕士25名、卓越班本科生40余名,带领学生获“挑战杯”自治区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授权专利9件,将科研课题转化为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地处高寒干旱地区,特色作物机械化是重点研究方向。刘飞紧盯特色杂粮作物机械化痛点,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针对向日葵播种精准度不足问题,他研发专用气力式定向排种器,填补异形种子排种技术空白;攻克藜麦精量播种难题,设计舀勺—气吸组合式排种器,相关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创新藜麦超声脱皮技术,比传统方法提升速率并保留更多营养。在马铃薯与秸秆利用领域,他研发的马铃薯捡拾装袋机,实现捡拾、去杂、装袋一体化作业,获3项发明专利,相关标准填补行业空白;针对秸秆饲料化需求,研制的收获装备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解决含杂率高、适口性差等问题,推动秸秆高值化利用。
作为内蒙古“英才兴蒙”人才,刘飞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创建专家工作站和科技小院,推广马铃薯捡拾装袋机等装备,培训技术人员,探索出高寒干旱区经济作物机械化标准化模式。
从课堂到田间,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刘飞用教学改革培育知农爱农人才,用科研创新破解产业瓶颈,成为高寒干旱地区农业机械化的“领航者”,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王伟
提起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王伟,他的故事里始终贯穿着“扎根大地、服务三农”的主线。这位“80后”学者从新疆塔里木大学起步,如今在辽沈大地续写农机科研与教育的篇章,用二十载坚守诠释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2005年,王伟怀揣热忱来到被称为“沙漠学府”的塔里木大学。在南疆的十年里,他一头扎进农业机械化研究,针对当地林果业需求,研发出国内领先的枣树幼苗移栽机,主持5项省部级项目,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他推动塔里木大学农业工程一级硕士点获批,建成5个校外实践基地,用“把实验室建在田间”的理念,为兵团棉花、林果产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也让自己从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荣获省级“五四青年奖章”等多项荣誉。
2020年入职沈阳农业大学后,王伟迅速成为学院发展的领航者。他牵头完成迎评促建,推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海城校区建成现代化实践教学基地,弥补硬件短板;申报农业农村部北方设施蔬菜全程机械创新基地,争取1650万元投资,让学科平台跃上新台阶。如今,他带领学院与十余家企业建立合作,探索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研路上,王伟始终瞄准产业痛点。在新疆,他研发的红枣收获装备解决了林果收获难题。到辽宁后,他聚焦黑土地保护与残膜污染治理,研制的耕层残膜回收机回收效率与整地效果居行业前列,已在辽西示范推广2000亩,成为治理北方耕地“白色污染”的关键装备。针对辽宁特色林果业,他研发的桑葚修剪收获一体机填补国内空白。截至目前,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专利9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近3000万元,成果转化创造产值2000余万元。
作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辽宁省“兴辽英才”科技领军人才,王伟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带领团队为辽宁10余个保护性耕作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在黑土地保护一线留下足迹。针对辽西残膜污染研制的装备,即将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推广。从南疆的红枣园到辽沈的黑土地,从林果机械到残膜回收装备,他用一项项成果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
张强
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张强以32年的坚守,在教育、科研与行业服务的赛道上留下了坚实足迹。作为始终站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张强的课堂从不局限于知识传授。他创新性地将“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等国家战略与《农业机械学》的知识点结合,通过“玉米低损收获”“秸秆还田”等现实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农机原理的同时,深刻理解“农业机械化是粮食生产生命线”的内涵。这种“专业知识+大国情怀”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培养“农机追梦人”的沃土。
教学成效的背后是理念的落地。张强探索构建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交叉、协同育人培养体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类课程考试评价体系和“理论教学、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具有行业特色、学科交叉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他两次拿下吉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卓越奖”,更收获了“师德先进个人”的认可。
在科学研究方面,张强也同样成果卓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5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1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重大需求,张强从事低损伤、低损失、低阻力、高效率作业性能的农业机械关键部件的仿生设计与应用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吉林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发明了5项核心技术。
在行业服务中,张强同样主动作为。担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期间,他推动全国农机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牵头制定《农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所在委员会两次获评“先进集体”,个人两次获“先进个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他推动学院教师团队建设,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出一批兼具“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青年教师。从课堂到实验室,从教材到田间,张强证明了农机教育不仅是传授技术,更是传承“为农服务”的初心。他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农业工程教育工作者爱岗奉献的生动写照。
本版文字编辑整理:李菁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