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第7版 科技推广返回

一批粮食产业链智能化成果亮相“中国粮交会”

记者 赵弢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7月17日记者 赵弢

  本报讯(记者 赵弢)7月12日,沈阳国际展览中心内,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为核心,集中展示了粮食产业链智能化改造的最新成果。展会通过智慧仓储、智能加工、数字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呈现了粮食产业从传统作业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在仓储环节,中科芯禾(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平仓机器人成为焦点。该设备体积紧凑,采用螺旋轮驱动系统与三维雷达导航技术,可在粮堆表面自主规划路径,完成粮面平整作业。据现场展示数据,其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模式提升300%,粉尘暴露时间归零,目前已在全国12个省份的粮库开展示范应用,单库年均减少人力成本30万元,储粮损耗率降低0.8个百分点。

  智能粮情管理系统通过5G网络与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调控。中粮科工无锡仓储物流院展示的系统整合了温度、湿度、虫情等多维传感器数据,依托AI算法构建粮仓三维模型,可自动调节通风设备并预警潜在风险。该系统已在吉林、四川等8个省份落地,实现粮温控制精度±0.5℃,虫霉发生率下降90%。

  加工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同样显著。中粮集团东海粮油产业园的“黑灯工厂”模式引人注目:码头连续式卸船机以每小时1000吨的效率完成原料转运,灌装车间部署的16套智能视觉检测设备实现0.1毫米级瑕疵识别,榨油车间通过1600个传感器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使单厂产能提升25%,综合能耗下降18%。

  在分选设备领域,合肥泰禾智能科技推出的AI智选天眼Pro大米色选机突破传统技术边界。该设备采用可见光与红外双光谱成像,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可精准识别大米中的透明尼龙丝、烟蒂等异物,分选准确率达99.9%,较上一代产品提升0.7个百分点。

  展会同期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实施粮机升级项目1057个,推广智能装备3.3万台(套),构建起覆盖种植、仓储、加工、流通的全链条智能体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大会通过搭建政企研用合作平台,已推动2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解决行业技术难题30余个,相关应用创造经济价值超2.24亿元。

  从平仓机器人到黑灯工厂,从智能监测系统到AI分选设备,本届交易大会系统呈现了粮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实践成果。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粮食产业正加速向绿色化、精准化、高效化方向转型,为保障粮食安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