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第5版 企业专刊返回

巨明:差异化是玉米机市场破局关键

本报记者 赵弢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7月17日本报记者 赵弢

  在农机行业深度调整的2025年,玉米收获机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内卷式”竞争逐渐失效,产品同质化、需求两极分化、用户收益下降等矛盾日益凸显。作为国内玉米机领域的老牌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所属的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明公司”)如何应对这场行业变局?日前,记者专程赴淄博进行采访了解到其战略布局与市场实践,或为行业转型提供启示。

  

市场突围密码:
性价比与差异化并举

  “当前玉米机市场确实处于调整期,但机会永远藏在结构性变化中。”巨明公司营销事业部负责人在访谈中直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巨明玉米收获机补贴销量位列行业第九,主销区域位于东北地区。

  “东北用户对玉米机的需求非常务实:既要适应大垄密植、秸秆还田等复杂农艺,又要控制购置成本。”巨明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一需求,巨明公司推出4行、5行等主销机型,通过核心零部件自制(变速箱、桥箱等自制率超70%)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优化产品适应性。针对辽宁、吉林中小型农场,其2—4行茎穗兼收机型可实现秸秆粉碎与玉米收获同步完成,单台作业效率提升30%,燃油消耗降低15%。

  但突围并非仅靠性价比。巨明公司意识到,在存量市场竞争中,“差异化”才是破局关键。2025年,企业加速拓展制种玉米收获、丘陵山地专用机型等细分领域,推出覆盖2行至5行的全系列产品。

  

从“制造”到“智造”:
双核两翼战略的深层变革

  面对行业“内卷式”竞争向高质量竞争的转型,巨明公司提出“双核两翼”战略框架,其本质是技术自主与产业链协同的双重突破。在农业机械行业从同质化竞争向价值创造转型的关键阶段,巨明公司的“双核两翼”战略框架,为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具有行业借鉴意义的范式。这一战略的本质,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生态重构的双重路径,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跨越。

  在核心技术突破层面,巨明公司构建了“双核驱动”的创新体系。一方面,在收获机械领域,通过与院士团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将新能源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深度融合,开发出具备自适应作业能力的绿色农机产品。这种技术迭代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推动国产农机在精准农业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另一方面,在动力机械板块,企业聚焦大马力拖拉机的国产化替代,通过攻克动力传输与智能控制的核心算法,成功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这种双轨并进的技术突破,有效解决了产品“大而不强”的痛点。

  在产业价值重构层面,巨明公司打造的“两翼协同”模式更具效果。通过垂直整合战略,巨明公司将70%以上的核心零部件纳入自制体系,这既保障了供应链安全,更通过工艺革新实现了质量跃升。淘汰传统加工设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后,产品一致性的提升直接推动了玉米机的可靠性升级。更值得关注的是,巨明公司以核心部件为基础,通过模块化组合开发出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等差异化产品,成功切入高附加值细分市场。这种“基础部件+高端整机”的组合策略,不仅优化了产品结构,更构建起抵御市场波动的价值护城河。

  从行业演进视角观察,巨明公司的转型实践揭示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当市场增量空间收窄,企业的竞争焦点必须从产能规模转向技术密度,从单一产品制造转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通过构建“技术自主—产品迭代—生态共建”的良性循环,传统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在存量市场中开辟新的增长极。

  

穿越周期:
布局新能源与全球化

  巨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亮表示,面向未来,公司将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布局,与产业链伙伴探索农机低碳方案;针对东南亚、非洲等市场,巨明公司建立本地化服务网络,输出经过验证的高端机型,形成“标准产品+场景适配”的出海模式。

  面对挑战巨明人坦言,当前市场存在“两极分化”:高端市场被进口品牌垄断,低端市场陷入价格战。对此,巨明公司的应对策略是“向上突破技术天花板,向下扎根细分需求”。例如,针对黑龙江大型农场,开发六行及以上玉米收获机;针对西南丘陵山区,推出折叠式小型机,适配坡地作业。

  国家政策导向为转型提供重要支撑,农机购置补贴向绿色智能装备倾斜的政策红利,加速行业洗牌。巨明公司通过提前布局新能源与智能技术,在获取政策支持、参与标准制定等方面占据先机。这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变革中,巨明公司正以技术自主与生态构建力争实现双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