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天朗玉米收获机生产线 金娟/摄影
○编者按:7月流火,玉米收获机销售旺季如约而至。近年来,玉米收获机市场风云变化,成了各方瞩目的焦点。为呈现最真实、全面的市场情况,本报记者深入一线,奔赴东北、鲁南、鲁中三大玉米主产区,与企业探寻技术创新脉络、把控质量管控要点、剖析生产难题。
此次报道,旨在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助其精准把握需求,优化布局;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为农户购机提供指导。相信通过我们的报道,读者能清晰认识到玉米收获机市场真相,在探寻市场奥秘中收获启示。
“要做就做最懂土地、最懂农民的企业。”记者初见吉林天朗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天朗”)董事长王学中时,这句话被他反复提及,字里行间,满是对农业的赤诚热爱与执着坚守。
王学中的创业历程堪称传奇。从保险行业到建筑业,最终深耕农业领域,每一次跨界转型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乘着行业春风收获颇丰的背后,是敢闯敢拼的魄力;而当农机行业整体陷入下行困境时,他毅然决定投身竞争激烈的玉米收获机市场。在这场全新的赛道中“奔跑”,他能否成功?其破局的秘诀又在何处?
用“铁厚耐用”理念造农机
2004年,王学中带着20年的积蓄投身建筑业,然而,仅仅4个月就赔光百万家产。“那段时间,我瘦了18斤,差点就撑不下去。”他坦诚回忆道。但命运偏爱勇者,一个偶然的大项目让他抓住,凭着破釜沉舟的勇气绝地反击,终于在2008年赚到人生第一个千万财富。
随着建筑业渐入低迷,年逾五旬的王学中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回归农业。“我15岁开始就在田间劳作,太懂农民的苦。”2016年,他全身心投入到打捆机的研发工作中,吃住在车间,与各类设备和图纸为伴。终于,第一台牵引式秸秆饲料打捆机产品研制成功。
“2021年到2022年,那是我们最辉煌的时刻。厂区外排满来自全国的卡车长龙,经销商们提着现金排队等候,就为及时提到秸秆饲料捡拾打捆机。”回忆起那段高光时刻,王学中难掩笑意。彼时,同行曾调侃他“用造坦克的标准做农机”,但这个重达6吨的“铁疙瘩”,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彻底改变了秸秆离田的历史。该机器一次性作业即可完成秸秆捡拾、破碎、揉搓、除尘、压实、缠网全流程,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四斤秸秆的营养价值抵得上一斤玉米,这台机器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王学中自豪地说道。那时,恰逢国家全面推行秸秆禁烧政策,吉林天朗的打捆机以每天处理300亩秸秆的高效能力,成为破解秸秆离田难题的“利器”。更关键的是,他始终坚持“铁厚耐用”的理念,让设备以行业最重的机身和低于同行的故障率迅速打开市场。短短两年,吉林天朗打捆机就占据了国内30%市场份额。
然而,危机悄然而至。2023年,国内牛羊存栏量下滑40%,打捆机市场一夜入冬。面对饱和的市场,王学中果断做出重大决策——进军竞争白热化的玉米收获机领域。
在巨头夹缝中踏入东北市场
东北,作为玉米种植的“黄金地带”,其面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然而,长期以来,这里80%的玉米收获机市场被山东、河南等地的企业所垄断。“我们生长在玉米主产区,用户却购买外地机器,这显然不合理!”王学中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局面。
早在2021年,他就带领团队踏上了黑、吉、辽、内蒙古等地的调研之旅,深入了解玉米收获机市场情况,并组建专项研发团队,一场艰难的技术攻坚战就此拉开帷幕。他深知玉米收获机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东北地区品牌众多,丘陵山区的两行、三行机型已趋于饱和,大型机型则要与潍柴雷沃等行业巨头正面交锋,同时还要面对天人、九方泰禾等老牌企业以及本地崛起的辽拓大益的竞争。而吉林作为全国玉米收获机销量五连冠的省份,年需求约1万台,如何在巨头夹缝中分得一杯羹?王学中心中有着清晰的定位。
“在玉米收获机领域,我们还是初学者,正处于跟随学习的阶段。”他诚恳地说道,“东北地区主推四行、五行、六行机型,面对多样化的需求,我们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百变需有百策。我们要打造‘东北定制’系列:一方面整合现有优势,研发适合东北地区特色的产品;另一方面,深耕精细化领域,针对复杂的农艺条件,把产品做细做精。”
“不比谁跑得快,要比谁更懂东北。”这是王学中反复强调的理念。经过四年的潜心研发,吉林天朗在玉米机收减损上取得突破:国家标准要求损失率≤3%,其产品稳定控制在2%以内,相当于每公顷多收200公斤玉米。针对东北400—650毫米的差异化垄距,他们推出多款适配机型;2024年,首款四行玉米收获机成功上市,市场反馈良好;2025年计划推出200台玉米收获机,其中50%来自老用户复购,打捆机积累的良好口碑正在发酵。同年,高端玉米籽粒收获机试制初获成功。
严守“优质”生命线
走进吉林天朗现代农机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片繁忙景象。这个投资4亿元的新厂区,实现“当年设计、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飞速落地。在这里,智能化超大型涂装线、自动化流水装配线、成套数字化加工设备等尖端设施随处可见。“小到一颗螺丝,我们都要进行材质化验,严防‘病从口入’。”王学中坚定地说,仅在零部件检测方面,公司就投入近2000万元,只为牢牢守住质量第一关。
产业园运营一年来,已形成年产2万台(套)智能农机装备的强大制造能力,为进军低损高净智能玉米收获、秸秆饲料打捆等高端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玉米收获机是规模效益型行业,预计2027年销量将突破1000台,实现盈利指日可待。”面对未来,王学中充满了信心。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新厂区集成了从下料、焊接到电泳涂装的全产业链能力,彻底摆脱对外购供应商的依赖。
用“踏实”赢市场
“我们赚的钱里,有一部分是农民的信任,我们要把这笔钱存起来,用于研发更适用的机器,更要投入到服务中。”王学中始终将农户与服务放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多年来,吉林天朗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了“24小时响应”体系,推行“1+N”服务模式,依托北斗系统开发作业跟踪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主动保养维修,成为行业独特的服务标杆。
如今,公司双产品并行发展,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利用打捆机与玉米收获机售后服务的时间差,技术团队可全身心投入,实现故障4小时内到场维修。这种“保姆式”服务让吉林天朗在价格敏感的东北市场脱颖而出,2024年客户满意度达100%。
王学中至今仍坚持每天到车间巡查。“做企业就像龟兔赛跑,我们要做有耐力的乌龟。”面对玉米收获机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他不仅没有裁员,反而扩招研发人员。这份坚持源于他朴素的理念:“农民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们要做让他们用着踏实的机器。”
这背后,是吉林天朗清晰的战略逻辑:以打捆机巩固畜牧机械的基本盘,以玉米收获机开拓粮食机械的新蓝海。在乡村振兴与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双重加持下,企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追求大而全,只做最懂东北的农机企业。”王学中坚信,当同行在智能化赛道上“狂飙”时,吉林天朗的“实用主义”终将赢得市场的认可。正如他常说:“农民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实实在在能干活的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