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第2版 综合新闻返回

吉峰科技易主 无人机新主接棒

记者 金娟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7月17日记者 金娟

  本报讯(记者 金娟)7月9日晚间,吉峰科技(300022.SZ)一纸公告划破农机行业平静——公司控股股东正式由汪辉武旗下的特驱教育变更为田刚印控制的安徽澜石,这意味着执掌企业四年的汪辉武时代仓促谢幕,而主营无人机的新主带着“产品+渠道”的协同野心,正式登上了舞台。

  

控制权交易:
5.83亿接盘19.65%表决权锁定新主

  这场控制权的更迭,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本操作。根据公告,安徽澜石通过“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定增”三步,稳固了对吉峰科技的掌控。

  第一步是股份转让。今年4月,五月花拓展(汪辉武方一致行动人)将7235.6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4.64%)以8.06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安徽澜石,后者耗资5.83亿元。同时,五月花拓展将另外2476.14万股(占总股本5.01%)转让给盈沣一期,作价2亿元。

  第二步是表决权委托。盈沣一期随即与安徽澜石签订协议,将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不可撤销地委托给后者,二者构成一致行动人。这使得安徽澜石合计拥有19.65%的表决权,直接跃升为控股股东。

  第三步是定增巩固。吉峰科技终止了2024年对汪辉武的定增,转而启动2025年定增计划:拟以5.66元/股向安徽澜石发行1.08亿股,募资6.1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完成后,安徽澜石持股比例将升至29.96%,控制权进一步夯实。

  

汪辉武时代:
四年盈利微薄转手获利丰厚

  汪辉武的离场,带着资本运作的“胜利”,却留下了业绩的争议。2021年,他通过类似的“受让股份+表决权委托+定增”模式入主吉峰科技,当时受让股权价格仅4.5元/股,2023年定增价更是低至3.65元/股。

  四年间,吉峰科技的业绩起伏不定。2021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盈利1533万元到2024年却亏损3081万元,四年累计仅盈利1677.7万元。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从15.21%降至13.5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连续三年下滑,从1.21亿元缩水至0.52亿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汪辉武的资本收益。此次转让股份均价8.06元/股,较其入主成本翻倍,加上定增套利,获利颇丰。离场前,他还为公司定下业绩承诺:2025—2027年,现有业务板块累计净利润为正,每年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这份承诺,成了留给新主的考题。

  

新主田刚印:
无人机巨头的“农机渠道梦”

  接过接力棒的田刚印,背景与汪辉武截然不同。其核心资产联合飞机,是无人机领域的“隐形冠军”——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拥有280项授权专利(含100项发明专利),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无人直升机行业标准。

  在农业领域,联合飞机已布局巡田、植保等机型,产品矩阵覆盖小田到大田作业。尽管目前农业无人机尚未产生大规模收入,但公司野心不小。其总经理李晓亮近日透露,今年Q100农业无人机目标销售1万架,预计销售额6亿元。

  吉峰科技的价值,恰在于其渠道优势——国内最庞大的三农营销服务网络。公告明确提出,双方将实现“产品+渠道”深度协同:联合飞机提供无人机等高端装备,吉峰科技负责下沉到县乡的销售与服务。这意味着,原本需要从零搭建渠道的联合飞机,一夜之间获得了触达数十万农户的“捷径”。

  

市场观望:
股价大跌背后的协同拷问

  然而,市场对这场“联姻”态度谨慎。7月10日,吉峰科技股价低开低走,收跌7.03%至8.99元,反映出投资者对协同效应的疑虑。

  毕竟,农机销售与无人机运营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依赖线下服务网络,后者需要技术迭代与场景适配。联合飞机的农业机型能否适配不同地域的农田条件?吉峰科技的经销商能否快速掌握无人机的销售与维修技能?这些都是现实挑战。

  田刚印能否打破“新主魔咒”?从汪辉武的经历来看,资本运作能赢得控制权,却难改行业深耕的规律。未来三年,随着联合飞机的无人机逐步铺货,吉峰科技的渠道效能将面临终极考验,是1+1>2的化学反应,还是貌合神离的平淡收场?答案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