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农忙正当时,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机代替人工成为田间地头最忙碌的存在。邵爱民是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民康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民康合作社”)的负责人。近期他的电话接个不停,“全是打来找农机的!”
民康合作社位于喻屯镇西邵村,共有收割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37台(套),除了服务于合作社流转的两千多亩土地外,还对周边村镇提供耕地、播种、植保、收割、烘干、仓储等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西邵村耕地面积120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机械化程度逐年递增。“机械多、人工多、服务全是我们合作社的最大优势。”邵爱民告诉笔者,每年6月5日左右开始麦收,3-5天左右完成小麦收割、麦茬打捆工作,“抓农时就是抢丰收,我们有把握在预期内完成工作。我们有12个固定机手,8台插秧机,一台机械每天插秧50亩左右,8台算上歇停调试,一天最少完成300多亩插秧工作。”据他介绍,水稻机械化播种主要采用旱直播和机插秧两种方式,6月10日左右开始播种夏水稻,6月15日左右进行机械化插秧,整个过程最多持续半个月。
此外,民康合作社还配备了一台35吨的低温烘干机和可储存1200吨粮食的粮仓,完全满足周边农户的烘干储存需求。“水稻收获之后,烘干时大约需要降10个水分即可满足要求,一天24小时可实现120吨左右的粮食烘干。”邵爱民告诉笔者,这台烘干设备采用40-60度低温烘干,自动筛选自动排尘,远远超过阳光晾晒质量,烘干过程保证了品质均匀、保留了米质口感和营养成分,出米率高,颇受欢迎。当前,该社为与合作社达成社会化服务合作的农户免费提供烘干、仓储服务,对合作外的农户收取一斤一毛钱的烘干费用,或将散户粮食及时收购统一烘干后进行售卖。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收益,也解决了小农户晾晒难、运输难的后顾之忧。
行走在喻屯镇谭口集村的乡间小道上,整齐的秧苗如碧绿的棋格铺展田间,嫩叶挺拔向上。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现在大多数农机合作社的业务侧重于水稻的全流程服务。”永鑫聚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张新强介绍,谭口集村共有5000亩左右土地,手插秧水稻只占500亩左右。今年,他的合作社自育水稻秧苗7万余盘,按每亩30盘的标准计算,可满足周边近2500亩稻田的需求。
机械化相较于传统种植,农户更省事,亩产还能有增收。以一季机插秧水稻为例,张新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耕种保收4个阶段,耕地两遍70元/亩;机插秧一亩地需要30盘稻苗,一盘10元包含稻苗费、机插费,每亩大概300元左右;10月23日左右收割,中间需要植保4-5次,含农药情况下共约80元/亩;收割70元/亩;稻草打捆120元/亩,共计640元/亩。”张新强说,全托管的话更划算一些,根据地形条件等情况500-600元/亩。以亩产1000斤,每斤1.2元计算,一季水稻能赚600多元。像这样小而全的合作社在当地还有很多,规模不大但业务齐全,能解决当地大多数农机服务需求,让“三夏”时节呈现“农机忙、农户闲”的新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