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30余年农机操作经验的老农机手,河南商丘58岁的孙德全亲历了中国“三夏”生产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化转型的全过程。从早年依靠镰刀、石磙等农具进行手工劳作,到如今借助智能设备实现高效生产,他的从业经历,正是中国“三夏”生产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生动注脚。多年来,孙德全深刻感受到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从“人追着机器跑”到“机器听人指挥”,从“汗水浇灌土地”到“科技守护丰收”,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农机发展的力量。
智能农机重塑“三夏”作业模式
“以前开收割机,得全神贯注盯着前面,一天下来眼睛都看花。现在坐在地头,动动手机就能干活。”孙德全展示着手机里的农机作业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作业轨迹、收割进度和粮箱容量。这套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能将收割误差控制在2.5厘米以内,既避免了漏割,又减少了重复作业造成的浪费。即便在夜间作业,安装在收割机上的激光雷达和夜视摄像头,也能精准识别障碍物,确保作业安全。
更让孙德全惊叹的是农机的“智慧大脑”。新购置的联合收割机搭载了AI识别系统,通过摄像头扫描麦穗颜色和饱满度,自动调整收割速度和脱粒强度。“以前遇到倒伏的麦子,收割效率至少下降一半,现在机器自己就能调整角度,和正常麦田一样快。”去年“三夏”,这套系统让他的作业效率提升了30%。此外,收割机还配备了谷物损失监测装置,一旦发现损失率超标,系统会立即报警并提示调整参数,将粮食损耗率控制在1.2%以内,远低于传统收割机3%-5%的损耗水平。
在粮食烘干环节,智能化同样带来变革。孙德全的烘干塔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粮食水分、温度,自动调节热风供给。“以前守着烘干塔不敢睡觉,就怕温度失控。现在手机上设置好参数,就能安心回家休息。”数据显示,智能化烘干系统使粮食损耗率从传统模式的5%降至1.5%以下。同时,烘干塔还接入了区域粮食质量追溯平台,消费者扫描粮袋上的二维码,就能获取从收割、烘干到储存的全流程数据。
农机装备的低碳进化
站在绿油油的玉米田边,孙德全指着天上盘旋的植保无人机说:“现在打药不用背着喷雾器钻玉米地了,这些‘空中飞手’一小时能作业300亩,还能精准控制药量。”这些配备了变量喷洒系统的无人机,通过多光谱相机识别作物病虫害程度,实施精准施药,相比传统方式减少农药使用量20%以上。在作业时,无人机还会根据风速风向自动调整飞行高度和喷幅,避免农药漂移造成环境污染。
农机动力系统的“绿色革命”也在悄然发生。孙德全新购置的混合动力拖拉机,采用“柴油+电动”双动力模式,作业时噪音降低40%,油耗减少18%。“以前开老式拖拉机,身上都是柴油味,现在驾驶室里干净又安静。”他笑着说。一些地区还在试点氢燃料拖拉机,这种零排放的新型农机,以氢气为动力来源,排放物只有水,真正实现了“零污染”。
农田灌溉环节同样注入绿色动能。孙德全的麦田铺设了智能滴灌系统,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分,自动控制滴灌时间和水量。“过去大水漫灌,一亩地要用80吨水,现在30吨就够了,还能结合滴灌施肥,省水又省肥。”此外,他还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将夏季的降雨储存起来,用于旱季灌溉,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秸秆处理是“三夏”生产中的环保难题,如今也有了新解法。孙德全使用的秸秆打捆机配备了智能密度控制系统,能根据秸秆湿度自动调整打捆力度,打出的草捆紧实均匀。这些草捆不仅能作为饲料出售,还能用于生物质发电。“以前为了处理秸秆,不少人偷偷焚烧,现在秸秆成了‘香饽饽’,每亩地还能多赚几十块钱。”
在科技浪潮中续写农耕传奇
面对层出不穷的智能农机,孙德全既兴奋又感到“本领恐慌”。为了掌握新设备操作,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白天跟着技术人员实操,晚上在家研究操作手册。“刚开始连App都不会装,现在不仅能熟练操作,还能给其他机手当老师。”他骄傲地说。在学习过程中,他还接触到了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在电脑上模拟农机作业场景,提前预判设备故障和作业风险。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孙磊大学毕业后也投身农机行业,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年轻人脑子活,他搞起了农机共享租赁,还开发了手机下单平台。”孙德全说,现在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50多台,服务面积超过2万亩。通过大数据分析,合作社能提前规划作业路线,优化农机调度,将设备利用率提高了40%。此外,合作社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机自动驾驶技术的田间试验,为新技术的推广积累实践经验。
站在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起点,孙德全对未来充满期待:“听说现在已经有氢能拖拉机、无人农场了,我还得继续学。只要地里还有麦子,我们农机人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从人力到智能,从粗放生产到绿色发展,“三夏”生产的每一次变革,都凝聚着像孙德全这样的老农机手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也见证着我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