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金色麦浪自南向北次第铺展。5月26日,“三夏”大规模麦收的号角吹响,仅仅二十余天后,至6月18日,全国麦收进度已达惊人的96%,除西北部分地区外,重点麦区均已圆满收官。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今年麦收“大会战”整体进度较常年快了2—3天。在天气反复、高温多雨的不利条件下,如此高效的“加速度”从何而来?穿梭于麦田间的智慧农机,正以其钢铁身躯与数字内核,成为这场与时间赛跑中当之无愧的关键引擎。
今年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超过80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超20万台。这些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收割机械——它们是“智慧农机”的具象化身。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较五年前跃升30%以上。
以6月10日为例,当日收获小麦1380万亩、投入联合收割机19.66万台,而去年当日收获1037万亩、投入联合收割机19.72万台。投入的收割机减少,收获的面积却增加,这“一减一增”正是机器性能增加、效率提高的最有力说明。
行业领跑者潍柴雷沃今年推出的雷沃谷神GM5125、GR3106等新款收割机,就是夏收期间备受瞩目的“明星”。其中,雷沃谷神GM5125收割机通过优化绞龙直径至610毫米、采用螺旋式伸缩扒尺、加长三段滚筒等技术升级,实现每秒12公斤喂入量高效作业,平均每小时收获15—20亩,并且机收损失率能控制在0.8%以内。
此外,中联重科的TF150收割机是在喂入量技术上的一次跨越升级。它搭载先进的加速辊+双纵轴流脱粒系统,不仅实现了高效、柔和的脱粒效果,更凭借其每秒15公斤的喂入量,完美契合了大型农场和规模化作业对高吞吐量、高时效性的迫切需求。“这台‘大家伙’可厉害,‘胃口大’,吃得快、吃得干净!同样的时间,它能多‘啃’下好几十亩。关键是脱粒柔和,麦粒破损少,品质有保障,这种大喂入量农机让我们规模化种粮的底气更足了。”河南修武县的种粮大户老张对TF150收割机赞不绝口。
麦收进度加快的背后,是北斗导航精准定位实现厘米级作业精度,是智能传感技术实时监控脱粒状态,更是大喂入量收割机芯的澎湃动力。昔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正被这些不知疲倦的“铁麦客”转化为高效精准的自动化流程。
面对入夏后复杂多变天气的严峻考验,高效调度成为关键胜负手。从农业农村部到地方一线,一张由数字化编织的调度网络全面铺开。农业农村部提前与交通、公安、气象、石化等多部门高效协同,打通跨区通行、油料保供等关键环节。智慧农机管理系统如无形之手,依托实时回传的作业数据、成熟度信息与精准气象预报,指挥着数十万台联合收割机在广袤麦田上灵活机动、趁晴抢收。机手手机中的App不仅是导航仪,更是科学调度的指令台,让机械洪流得以在最佳窗口期,精准切入每一片待收麦田。
作为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河南农机云”借助卫星定位与网络数据,可实时掌握全省36万余台农机的分布及作业情况,耕地、播种等一目了然。同时,该平台对农户的农活需求、机手的分布情况、农机数据等进行整合,实现信息高效流通与资源优化配置。漯河市农机手张少华所在的金土地合作社现有100多台农机,全部接入了“河南农机云”,通过平台统一调度,确保农机高效运转。他介绍道:“利用该平台,我们合作社的农机利用率明显提升,机手收入较往年也有所增加。”
今年“三夏”,潍柴雷沃推出的智农雷沃App,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跨区作业提供了科学决策支撑。这款App运用遥感卫星监测小麦种植区域、种植时间、长势以及成熟程度,再叠加多年的农机跨区作业历史轨迹数据,预测出小麦最佳收获时间,综合农机位置、机型性能等多维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为机手推荐最优作业路线,精准度可达80%以上。湖北襄阳的农机手李树伟已有十多年跨区作业经验,他对该App的智能规划功能赞不绝口:“以前跑单靠运气,现在靠大数据,每天多收50亩不是问题。”
丰收不仅在于收获速度,更在于确保颗粒归仓。智慧农机带来的“加速度”绝非粗放收割的代名词。基于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的精准收割系统,能依据作物状态自动优化割台高度、滚筒转速等关键参数。
安徽省霍邱县家庭农场主庞先生今年种了200亩小麦,除了收割自家小麦以外,周边农户的2000多亩土地也都交给他来收。“前几天的大雨、大风,导致部分地块小麦倒伏,以前收这种麦田损失率就挺大。现在我开的智能收割机在应对倒伏这一块处理得比较好,会自动采取放低收割台高度等措施,降低损失率。”说起机收减损的窍门,当了12年农机手的庞先生对沃得锐龙收割机啧啧夸赞。
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各小麦主产区机收损失率连年走低,得益于持续更新农机、提升机手素质、优化种植技术等系列举措。为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各地通过实施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政策,鼓励使用专用机型替代传统兼用机型,加速老旧联合收割机报废更新。同时,提前对农机手重点培训“低茬收割”“匀速作业”等关键技术,并通过小麦机收大比武等进行业务交流,进一步降低机收损失。
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今年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继续稳定控制在1%以内——这细微的百分比背后,是科技赋予的精细调控能力,使麦穗的精华得以最大程度保留。
当金色麦浪终归于平静,轰鸣的农机渐次停歇,智慧农机推动麦收跑出的“加速度”已然超越单纯的速度维度。从装备硬实力的飞跃到调度软实力的精进,再到减损能力的精益求精,它全方位重塑了“三夏”生产的格局。这钢铁与数据共同铸就的力量,不仅让丰收的果实以更快的速度、更少损耗稳稳落入仓廪,更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核心命题,注入了源源不断、高效可靠的科技动能——广袤田野之上,智慧农机的引擎正驱动着中国农业的未来稳健疾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