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娟)近日,汽车行业推进的“60天内向供应商支付货款”举措引发热议,而作为同样面临账期难题的农机行业,却在执行中遭遇现实困境。宁波一家农机配件企业负责人坦言:“农机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60天结款期对产业链上下游都是巨大考验,目前行业账期普遍维持在3个月。”
不同于汽车行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农机行业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且中小型企业占比超七成。宁波某农机齿轮制造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作业季来临之前,企业集中采购导致回款高峰滞后,如果强行压缩账期,流动资金缺口可能直接拖垮企业。”这种季节性“阵痛”叠加农机产品定制化程度高的特点,导致供应链资金周转较长。此外,部分主机厂通过延长账期转嫁经营压力,导致配套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形成“低价竞争—质量滑坡—账款拖延”的恶性循环。
不过,“以质换账”正在催生新的行业规则。合肥协力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谈判中握有主动权。“与我们合作的十多家主机厂均能兑现三个月付款承诺,当然,如果出现逾期次数增加,客户会被列入风控名单。”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道。据介绍,随着公司液压技术方面的持续创新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其自主研发的液压阀组故障率有效降低,因此,优质产品无疑成为其顺利缩短账期的核心筹码。
纵观农机行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双轮驱动下,农机产业链的良性生态构建已箭在弦上。唯有打通账期梗阻,才能让“中国农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