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跨区作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伟大实践,也是目前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模式。每年“三夏”“三秋”时期大批农机手驾驶农机“南征北战”,助力各地“抢收”“抢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江苏、山东、河南等多省组织开展了“‘三夏’跨区机收追踪调研”。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对于农机手跨区作业的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机手使用的“农机作业信息平台”主要是利用车载农用北斗终端采集农机位置、流向和工况等信息,在面对极端自然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发挥一定的协调调度作用,从而提升农机应急救灾能力。但由于缺乏对农机作业需求信息的统计,难以为农机手寻找业务、制定跨区路线提供信息支撑。
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区的农机作业时间被扰乱。以河南郏县为例,往年小麦收割在5月中旬左右开镰,“大收”期间每天收割作业面积在5-6万亩,至少需要800台机具同时作业。但今年由于干旱,旱地小麦提前成熟,5月初就开始收割;其余地块由于浇水情况不同陆续成熟,大大拉长了收割作业时间,使得对农机的需求不似往年集中。这种情况今年在河南多地都普遍存在,农机手按照往年经验进行跨区作业,来豫后没活干。
一些常年从事跨区作业的农机手和组织化水平较高的跨区团队,能够依靠稳定的客户或熟人关系确保作业面积。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农机手是边跨区边找活,其跨区作业信息主要来源于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跨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时常出现“空跑”现象,增加了农机手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一些农机手表示,进行农机跨区作业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由于缺乏作业需求信息,很多时间都花在“找活”的路上,真正“干活”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有时每天作业面积仅有几亩至十几亩,甚至也不乏有农机手连续多天没有作业。
此外,信息化支撑不足还容易造成农机手“扎堆”,进而导致作业价格内卷,不利于农机手增收。“车多活少”的现象在跨区作业市场中很普遍,农机手相互低价竞争,有些地区散户机收价格甚至低至30元/亩。因价格太低,还出现了大片麦地还没收割,农机手就将收割机停在路边休息的现象。
因此,要加快完善农机作业信息平台助力农机跨区作业,应将“健全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端信息”作为未来农机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同时还应加强农机手跨区作业期间的便捷信息服务。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对县级农机作业需求信息进行统计与实时更新。农机作业需求信息的统计最好以村为单位,由各村委会负责本村农机作业需求时间、面积等信息的统计,相关信息的统计以天为单位进行更新,确保统计信息的精准度。相关信息经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汇总后及时在农机作业信息平台上传,进而形成全国农机作业需求分布图和作业进度图。农机手可以根据平台信息清晰判断出哪些地区需要作业,并根据不同地区农机作业需求的时间和面积合理制定跨区路线,减少“空跑”。
二是加强农机作业供需主体对接。目前农机跨区作业市场供需双方大多是随机匹配,难以实现农机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如一些套种地块的小麦更加适合使用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收割作业,但由于供需主体间没法实现点对点的对接,农户不得不使用可能造成更多碾压的轮式收割机进行收割作业。还有一些家庭农场或种粮大户对使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提单产有较强的意愿,但由于信息缺乏不能及时联系上拥有精量播种机的机手,也只能选择普通播种机进行作业。虽然目前已有平台可以由农业经营主体发布农机作业需求信息,但用户群体还很少。建议建设全国统一平台或基于已有全国性平台开发相关功能,并加大推广力度,覆盖更多农机手与农业经营主体,使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布农机作业需求信息与适配农机手精准对接。
三是提升县域内农机调度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在县域作业范围内,微信群是实现农机手高效调度的重要工具。为实现对跨区农机手的有效调度,很多地区的典型做法是,由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组建包含村镇干部与农机手的农机作业微信群,哪里有农机作业需求或农机手寻找业务就通过微信群快速联系对接,实现供需及时响应。但跨区农机手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在高速路口登记获取,很多不走高速进入该县的跨区农机手很可能被遗漏,因此县域内农机调度的信息化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信息平台可根据跨区农机手定位信息引导其加入相应的农机作业微信群,或在平台设置群组功能。
四是为农机手提供农机分布与作业信息。目前各平台能够根据农机实时上传的数据掌握农机的位置、状态以及作业面积等信息,但相关信息主要是为政府部门开展农机调度提供信息支撑,在指导农机手有序开展跨区作业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未来应加强农机手对农机分布与作业信息的获取,可基于农机位置信息生成农机分布“热力图”,同时对跨区农机作业面积信息进行处理,若存在大量农机聚集或未作业面积很少,则生成该地区农机“饱和”的提醒。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供农机手实时查看,以合理安排跨区作业路线,降低“扎堆”风险。
五是为农机手提供更多便利服务信息。“三夏”机收期间,很多地方都为跨区农机手准备了停车场地、临时休息点以及热水服务等,但由于信息发布渠道受限,相关便利服务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给每一位农机手。因此,不少跨区机手在临时休息、洗漱、夜间停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调研发现,跨区农机手住在车上或者睡在帐篷里的情况很普遍。同时,由于找不到临时洗漱的地方,很多跨区农机手往往就在露天简单洗漱,只有少数农机手会前往具有洗漱场所的加油站进行洗漱。此外,缺少停车场地也是“三夏”跨区机手遇到的一大问题。机手们基本都将农机停在路边,或者加完油停在加油站附近,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作者在与机手交谈中了解到,在停在路边时发生交通事故往往被认定是他们的责任。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针对跨区农机手的便利服务供给,利用更多信息手段发布临时休息、洗漱、夜间停车等便利服务信息,同时畅通线上咨询渠道,为跨区农机手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