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9日
第1版 头版返回

全国大规模小麦机收进入尾声

智慧农机为夏粮丰收增添底气

本报记者 杨杰

中国农机化导报 | 2025年06月19日本报记者 杨杰

  从齐鲁大地翻滚的金色麦浪,到中原粮仓升腾的丰收喜悦;从江淮平原上隆隆驶过的钢铁洪流,到关中沃野里精准穿梭的无人身影;从晨光熹微时智能收割机划开的第一道麦痕,到暮色四合中烘干机持续运转的柔和光晕……眼下,全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已进入收尾阶段。在神州大地金色的丰收画卷之上,智慧农机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与精度,为“三夏”麦收攻坚战注入澎湃动能,增添丰收底气。

  

大展身手:
智慧农机重塑丰收节奏

  纵观今年“三夏”小麦机收,智慧农机成为一张王牌。

  在河南省项城市三店镇盛营村的麦田里,智能收割机如沉稳的巨兽稳步前行。前方锐利的切割器俯身切入麦丛,金属之躯灵巧摆动,麦穗应声驯服于机器之中。机身内部,脱粒滚筒飞速旋转,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出,旋即被送往机载粮仓。仓内传感器时刻紧盯粮堆高度,一旦“满仓”信号发出,收割机便即刻自动驶向田边等待的运粮车,将饱含阳光的麦粒精准卸入车斗。与此同时,另一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已无缝衔接,在同一方土地上续写着收获的篇章。

  一位汗珠浸透衣襟的农机手倚在驾驶室门边,看着眼前忙碌场景感慨道:“今年这些智能农机太给力了,机器自己干活,人只需照应着就行,一两天就能把整片麦子收拾妥当,现在收麦太便捷轻松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辽阔的华北平原,智慧农机的高效率已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麦收高峰期,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昼夜不息,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金色麦浪。在“三夏”麦收现场可以看到,更多装有北斗辅助驾驶、作业质量监测、触控操作终端等智能化设备的联合收割机部署到生产一线,助力夏收高效推进。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国多个主产区小麦机收进度快于往年,智慧农机的规模化投入功不可没。这些在广袤田野大展身手的大块头“钢铁侠”,不仅加速了麦收进度,更以精准作业最大限度减少了“跑、冒、滴、漏”的田间损失。曾随风散落、被车轮碾压的麦粒,如今被智慧农机稳稳收入囊中,成为农民手中沉甸甸的收益。

  

“硬核”实力:
“三夏”农机装上“智慧大脑”

  依托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数据,可以看到今年“三夏”小麦的机收轨迹,联合收割机一路北上,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逐步向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转移。眼下,新疆、甘肃联合收割机数量正在增多,麦收重心将向西北转移。

  今年“三夏”最亮眼的,除了智能农机,还有以“无形之手”指挥麦收的“智慧大脑”。

  麦收期间,在位于山东高密的潍柴雷沃无人农场内,一台喂入量12公斤的雷沃谷神收割机沿着田垄自主高效作业,精准完成小麦切割、脱粒、清选等工序,而驾驶室内空无一人。农田外,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研究院的工程师手持平板电脑,远程查看收割机的运行。“收割机搭载了北斗导航和AI视觉系统,不仅能规划误差极小的笔直收割路径,还能通过实时监测损失率、杂余率、破碎率,动态调整割台、滚筒、筛板的参数,实现精细化管理。”说话间,收割机突然自行放缓了速度,滚筒轰鸣声略有提高。“这是因为它监测到进入了高产核心区。瞧这麦穗,穗头压得秸秆都有点弯了,AI算准了今天是黄金收割期。”工程师说道。

  今年潍柴雷沃首次将AI大模型应用于“三夏”作业,通过自主开发的作物、养分、灌溉、灾害4个AI大模型,打通智慧农业管理平台与智能农机,构建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同时,各地推出的农机智慧调度中心也在麦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巨大电子屏如智慧之眼,静静注视着广袤田野。屏幕上,星罗棋布的光点代表着一台台正在作业的农机,它们的位置、状态、作业轨迹清晰呈现,如同大地血脉上的搏动。屏幕一侧,收割进度、区域作业能力、天气预警等信息不断刷新流转。调度员轻点鼠标,指令便化作无形电波,穿越空间,直达千里之外农机手的智能终端。

  在这张精密编织的数字天网之下,奔腾的农机不再是孤立的铁甲。云端大脑根据实时数据,运筹帷幄。农机手们凭借终端导航,得以绕过拥堵,直奔最需要的田块。供需信息壁垒被打通,机器效能得以最大化发挥。这个看不见的“田保姆”,确保了每一台农机都物尽其用,每一块麦田都不被遗忘。当丰收的战场铺展于辽阔国土之上时,智能调度系统以超越人力的全局视野,为这场麦收战役提供了最强大脑支撑,让钢铁洪流快速、有序行进在金色的麦田里。

  

全程推进:
智慧服务力保夏粮颗粒归仓

  夕阳熔金,洒满田野。在河北省永清县韩村镇范庄村,一台完成收割的无人驾驶收割机并未停歇,它按照预设路线自动驶向地头。在那里,加装了智能终端的运粮车已静候多时。两车精准对接,无需人工干预,收割机将满仓麦粒快速卸入运粮车。随即,运粮车在北斗导航指引下,直奔附近的粮食烘干中心。

  烘干中心内,同样充满科技的力量。智能烘干塔根据麦粒实时回传的湿度数据,自动调节温度与风量。工作人员只需在控制室大屏前,就能监控几十台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各批次粮食的烘干进度。“以前靠经验,稍有不慎,麦子不是烘不干就是烘过头。现在机器自己‘看’着办,品质好得很!”烘干中心负责人言语中充满对技术的信任。当烘干完毕的麦粒被送入恒温恒湿的智能粮仓,传感器网络便开始24小时不间断守护,确保丰收的果实以最佳状态存储。

  智慧农机的背后,是一张无形的服务保障大网。远程故障诊断平台如同随行的“云上医生”,一线难题常被工程师千里之外化解;配件智能调度系统确保易损件精准送达;各地设立的流动服务车则如同田间技术驿站,随时为农机手排忧解难。从收割到运输,从烘干到存储,智能技术贯穿“三夏”全链条,为麦收扫尾阶段的颗粒归仓提供了坚实后盾。

  “三夏”麦收攻坚战的号角渐近尾声,而智慧农机掀起的农业变革浪潮正奔涌不息。它们不再仅是替代劳力的工具,已然成为重塑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崭新力量。从广袤平原到丘陵梯田,智慧农机如一位位不知疲倦的新时代“麦客”,以钢铁之躯承载丰收希望,以数字之智精准耕耘未来。当最后的麦粒归入粮仓,大地暂归宁静,而智慧农机带来的这场深刻变革,正在中国农业的沃土上深深扎根,静待下一个金黄轮回的澎湃序曲。